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与危害
来源:王建国.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2010(15):26. 发布日期:2024-08-21
玉米粗缩病,俗称“矮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个别玉米种植区开始陆续发生,90年代以来,华北、西北地区该病发生面积逐年上升,给农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原因:一是种植的玉米品种不抗病;二是玉米品种幼苗适合灰飞虱取食,形成灰飞虱种群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三是玉米植株感病期与灰飞虱盛发期相吻合,是当前玉米种植制度有利于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1.发生症状及特点
发病初期,幼叶中脉两侧叶脉间出现透明虚线、小点,并逐渐增多,叶背叶脉上产生蜡白色突起。病株叶片浓绿,叶片变厚,短而宽,节间缩短呈丛生型,整个植株矮化,一般株高是正常植株的1/2-1/3。感病的植株根系不发达,易拔出。雄穗小花败育,雌穗畸形与无粒。
该病的病原物为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通过灰飞虱在苗期传播侵染。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玉米田。玉米出苗至6叶期是感病期,6叶以后很少染病。对于5-6叶前感病的植株由于其抵抗力较弱,所遭受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收。
2.危害性
发生粗缩病的田块一般造成30%-60%的减产,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主要是因为感病的植株结实不良或不结实。由于植株感病后变得矮小,对青贮玉米来说其危害性就更严重,一般每亩减产达50%-70%。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交通大学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