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黄淮海区病虫害发生规律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

来源:石洁,王振营,何康来.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 植物保护,2005,31(5):63-65. 发布日期:2024-08-22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和河南全省,年种植玉米600万公顷以上,总产玉米约2 200万t,是我国的第二大玉米产区。于2003年和2004年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常见重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11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防治工作一直是该区玉米病害防治的重点。由于近年来充分利用抗病品种,该病未造成大的危害,2年调查发现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小斑病普遍发生,且部分地区和品种发生较重。2003年河北省邯郸试验站内的许多品种病情达到7级以上;2004年安徽萧山、山东枣庄、河南浚县试验田中部分品种病情达到7级以上。2年调查中均发现,同一品种上的病斑类型和抗性在不同的地区表现有明显差异,有时可见2种类型的病斑混合发生,说明生产上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出现了变化。室内回接试验表明,新菌系的致病性更强。随着近年来国外玉米新种质资源的大量引进和推广,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有加重发生趋势。
1.2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曾是该区的主要病害,后随着春播玉米面积减少和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调查时发现玉米大斑病的病斑类型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变化,病斑明显增大,在某些品种上单个病斑可占整个叶面积的1/3;2004年华北京津唐地区玉米大斑病在部分品种上发生较重,其中有些审定品种在病虫害鉴定中对大斑病0号小种的抗性为抗病或中抗的品种在田间表现感病或高感。应密切监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防止大斑病1号小种从东北玉米区向黄淮海地区蔓延。一般年份大斑病在陕西省发生较普遍,山东沿海地区也有发生,其他省份仅有零星发生。
1.3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曾在黄淮海部分地区暴发危害,随着玉米育种上含高抗矮花叶病毒基因的黄改系自交系的大量种植,玉米矮花叶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发生较少。
1.4亚洲玉米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螟春播寄主作物大面积减少,玉米心叶期螟害发生较轻,但穗期中等以上危害程度明显增加。2004年2、3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在黄淮海地区为中等偏重发生年。对5省10县、市调查,玉米雌穗被害率达40%以上,蛀茎率30%以上,如郑单958平均蛀茎率为37.78%,有些品种雌穗被害率60%,蛀茎率达到50%以上,是近年来少有的。即使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穗期螟害仍十分严重,除直接危害造成产量损失外,还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二、新的或有加重趋势的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

2.1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 maydis)多发生在叶鞘上,原来仅零星发生,只有在叶片上才能造成危害,一般不造成产量损失。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呈加重趋势。2003年山东省济南、菏泽和河南省开封等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2004年在黄淮海区各省均大面积流行,在6叶1心期至大喇叭口期发病,叶片密布病斑,逐渐干枯,后期引起鞘腐,造成产量损失10%~30%。玉米褐斑病主要在含黄改系亲缘的玉米杂交种上危害,尤其是黄淮海区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病情较为严重。郑单958的亲本之一含黄改系亲缘,后继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含有黄改系亲缘的杂交种,随着这些感病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及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的应用导致田间菌量增加,玉米褐斑病在近期内还会在黄淮海区继续发生,并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流行危害。
2.2玉米茎腐病
该病原菌主要为腐霉菌(Pythium sp.)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中发现在安徽、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普遍发生,且由镰刀菌引起的茎腐病呈上升趋势。茎腐病以土传为主,目前主推品种抗性较差,加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了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是该病害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随着免耕年份的增加,该病害有加重发生趋势。
2.3玉米南方锈病
玉米南方锈病(Puccinia polysora)原来主要在南部沿海春玉米区发生,近年来在黄淮海地区频频发生。1998年曾经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4年为南方锈病大发生年,在安徽、山东、河南普遍发生较重,大多数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产量损失严重。品种问抗感差异显著,但生产上高产抗病资源较少。近年来长江流域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为南方锈病病原菌随气流向黄淮海夏玉米产区传播提供了大量菌源,加之玉米育种上大量引进携带感病基因的热带亲缘品种,玉米南方锈病在近期内还会继续流行,并有可能逐渐向北扩展,应当引起育种部门的高度重视。
2.4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陕西、河南、江苏局部地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f.sp.zeae Sabet.)发生严重。玉米从苗期到抽雄期均可发生,病原菌一般从叶鞘侵入,茎基节或茎秆中部为黄褐色到褐色,水渍状,发软或成粘稠状的溃烂,病部有特殊臭味,常造成植株倒伏,病菌也可通过叶鞘侵染果穗,该病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4年在河南周口地区发现的成株期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症状和其他地区发生的同类病害存在差异,髓部腐烂有明显界限,无特殊臭味。
2.5玉米细菌性叶斑病
在考察中,多地发现多种细菌性叶斑病危害,其中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均发现细菌性叶斑病有加重趋势,但目前还未见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
2.6玉米鞘腐病
2003年在山东省首次发现该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2004年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省。病害从根部叶鞘开始发生,叶片逐片干枯(青枯),可上到穗部苞叶,病斑只发生在叶鞘上,茎秆上没有病斑。感病植株在黄熟期整株枯死。主推品种郑单958抗性较差。
2.7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发生,病原菌以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为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刀菌为次优势致病菌。近年来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穗腐发生较前几年重,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可能和小麦一玉米两熟免耕以及秸秆还田造成的田间菌量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同时,穗腐病的发生与穗期害虫危害呈显著正相关。黄淮海地区近年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玉米螟危害,变为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多种害虫共同危害,加重了穗腐病的发生,特别在玉米抽丝到灌浆期如遇雨水多,湿度大,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2004年对5个省10个县、市的调查,玉米雌穗平均被害率61.1%,穗腐病平均发病率为42.9%。如郑单958雌穗被害率为50.77%,穗腐病率为54.62%;农大108雌穗被害率为45.63%,穗腐病率为29.38%;浚单20雌穗被害率为49.17%,穗腐病率为42.5%。

2.8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原只是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生普遍,尤其在安徽、山东和陕西省发生较重。2004年调查,桃蛀螟一般占危害雌穗害虫的10%--46%,在陕西泾阳有些地块达95%。桃蛀螟主要危害玉米穗,取食玉米粒,造成产量损失,并引起严重穗腐,同时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在雌穗上多群聚危害,1穗上有多头螟虫。国内外对其玉米上的发生危害研究较少。桃蛀螟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寄主为果树和向日葵等,寄主植物多,发生世代复杂,近几年有可能成为黄淮海地区玉米上的主要虫害之一。
2.9棉铃虫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黄淮海夏玉米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玉米穗期危害十分严重,4代棉铃虫大多在夏玉米雌穗上取食危害。除取食玉米籽粒,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棉铃虫对玉米穗期危害甚至超过玉米螟。玉米穗期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受棉田3代棉铃虫种群数量的影响,近几年黄淮海地区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3代棉铃虫种群数量,玉米穗期棉铃虫危害减轻。
2.10玉米蚜
近几年来,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危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玉米抽雄散粉期,蚜虫虫口密度大,严重危害时造成雌穗发育不良,并引起霉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影响籽粒灌浆,造成产量损失。玉米蚜的大发生受玉米品种抗性以及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高温、干旱有利于玉米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黄淮海地区主推品种郑单958是感蚜品种。
2.11玉米蓟马
据文献记载,我国危害玉米的蓟马有9种,在黄淮海地区以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危害加重,成、若虫都能危害,轻者造成叶片畸形扭曲呈牛尾、状破裂,重者枯死或不抽穗,已成为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部分地区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
2.12玉米耕葵粉蚧
20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赵县、满城等地发现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estis)危害玉米,现河北省保定、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廊坊和唐山等市地均有发生危害,常年发生面积60万瞄以上,一般受害株率10%,严重达80%以上,受害严重的玉米减产50%~60%。近几年山东聊城、济南、淄博、河南安阳等地也有发生。由于玉米耕葵粉蚧危害小麦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两熟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蔓延,应引起足够重视。
2.13双斑萤叶甲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是蔬菜和油料作物害虫,很少危害玉米,但近年在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的河北张家口、承德,黄淮海夏玉米区和陕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该虫对玉米品种没有选择性,苗期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破损;穗期咬食玉米花丝和花粉,影响玉米授粉,对产量影响较大。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交通大学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