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其分布分析
发布日期:2025-02-15
作者: 王超红, 张璐, 郭正宇, 阎晓光, 刘欣芳, 刘宁, 曹志艳, 董金皋
摘要: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可危害玉米(Zea mays)叶片、叶鞘和苞叶等,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大斑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上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玉米大斑病菌有3种交配类型(mating type,MAT),分为仅含StMAT1-1基因的A交配型、仅含StMAT1-2基因的a交配型和同时含有2个基因的Aa交配型.在我国,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分布在年度和地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病菌遗传变异频繁.为明确中国北方玉米产区不同年份该病菌交配型组成及其分布,本研究利用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2018~2022年间采自中国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甘肃、黑龙江、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10个省份(自治区)的365株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A交配型菌株61株、a交配型菌株224株和Aa两性交配型菌株80株,分离频率分别为16.71%、61.37%和21.92%,说明a交配型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交配型;不同年份间玉米大斑病菌群体交配型的出现频率差异不大,a交配型在2018、2019、2020、2021、2022年的分离频率分别为61.73%、72.50%、55.74%、58.65%和63.29%,均为优势交配型.不同地区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存在差异,在黑龙江省未分离到A交配型菌株,其余9个省份(自治区)均有A、a和Aa3种交配类型的分布,但各地区间不同交配型菌株的分布频率存在差异,a交配型的菌株在黑龙江省出现频率最高,为87.50%,A交配型的菌株在陕西省出现频率最高,为26.67%,Aa交配型的菌株在内蒙古和吉林省出现频率最高,均为33.33%,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群体交配型存在多样性.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北方玉米产区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与分布情况,为病菌变异趋势分析及有效防治提供了借鉴
来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24,32(5):1141-1149. DOI:10.3969/j.issn.1674-7968.2024.05.015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交通大学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