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腐线虫病是由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p.)又叫短体线虫引起的。根腐线虫雌雄异体。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0.03-0.04毫米。雌成虫梨形, 多埋藏在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0.26-0.81毫米。该种雌虫会阴区图纹近似圆形,弓部低而圆,背扇近中央和两侧的环纹略呈锯齿状,肛门附近的角质层向内折迭形成一条明显的折纹和肛门上方有许多短的线纹等特征。根腐线虫多分布在0-20厘米土壤内, 特别是3-9厘米土壤中线虫数量最多,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植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或粪肥中越冬或翌年环境适宜时以2龄幼虫从嫩根侵入,繁殖为害。在日光温室中可终年为害。线虫可通过带虫土或苗及灌溉水传播。土温25-30℃,土壤湿度为40%-70%条件下线虫繁殖很快,易在土壤中大量积累,10℃以下停止活动,55℃时10分钟死亡。在无寄主条件下可存活一年。
根腐线虫以4龄幼虫和成虫,趋向活寄主的根系,破坏根的皮层部分;伤残根腐线虫却危害桃的幼根;有的种在某些寄主上,也可危害维管束组织。根腐线虫侵染根部,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小的枯斑,许多根腐线虫结集时,病斑联合形成一个较大复合病斑,长而窄,呈黑色。但病斑变色不能作为判断危害的唯一特征,因有的寄主酚含量少,受侵后变色反应很轻,可呈褐色或无色。寄主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根腐线虫从受病组织中游出,向新的寄主根靠拢。同种根腐线虫危害不同寄主,可表现完全不同的症状,如斯克里布纳根腐线虫危害马铃薯块茎,群集于表皮下的组织中,引起块茎表面长出丘疹或疱斑;危害玉米,病株根系稀少,根部发生坏死斑,地上部瘦弱矮小。
玉米根系为大的须根系,根腐线虫取食或固着在须根皮层组织内。皮层组织是表皮和维管束组织之间运送养分的中间组织,所以皮层细胞受损,会严重削弱这一生理机能。根腐线虫危害寄主的症状,常常与其他病原,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产生的症状相似。根腐线虫引起的玉米田间症状为部分植株矮化,其结果导致全田植株高矮不一,受害单株丧失活力;褪色;吸收养料能力减退;花粉减少;穗小;易倒伏,而最主要的特征是造成减产。
根腐线虫又叫短体线虫。分布广泛,世界各地都有这个属线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