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条螟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属鳞翅目草螟科。
异名: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Diatraea venosatum Walker
又名:条螟、甘蔗条螟、蔗茎禾草螟、斑点条螟、高粱钻心虫
卵:卵产成块状,双行“人”字形排列,淡黄白色,1个卵块平均有卵14粒,卵粒扁平椭圆。
幼虫:共5个龄期。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幼虫有夏、冬两型,夏型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成正方形;冬型幼虫黑褐色斑点消失,体背有紫褐色纵线4条,腹部纯白色。
蛹:体长11-19毫米,红褐色,腹部背面第5-7节前缘有明显的弯月形小隆起纹,尾节末端有2个小突起。
成虫:体长9-17毫米,下唇须向前伸出;体及前翅灰黄色。翅面有许多黑褐色纵条,顶角特别尖锐,中室有1小黑点,外缘有多个小黑点排成1列;后翅白色。
高粱条螟的卵块 (收集自必应图片搜索)
高粱条螟冬型幼虫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高粱条螟夏型幼虫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高粱条螟的蛹 (收集自必应图片搜索)

高粱条螟的成虫 (收集自必应图片搜索)
初孵化幼虫在玉米心叶内咬食叶肉,被害部只剩表皮;3龄后,幼虫蛀入心叶、茎或雌穗轴内取食,,带心叶展开后课件网状或不规则小孔;若幼苗生长点受损则呈枯心状;被害茎秆内常有多头幼虫聚集蛀食,遇风易折,蛀孔上部茎叶常呈紫红色;为害穗轴造成茎腐病的发生。

初孵化幼虫危害叶片情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幼虫钻蛀茎秆情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幼虫钻蛀穗部情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1年发生2-5代。华北地区1年2代,华南地区1年4-5代。 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叶鞘中越冬,翌年化蛹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群集性。卵多产在玉米叶背的中脉附近。一般田间湿度较高对其发生有利。
在我国东北、华北、华南、华东等地均有分布。寄主范围较广,主要有甘蔗,高粱、玉米、粟、薏米和麻。在南方主要危害甘蔗,在北方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和粟。
玉米秸秆粉碎腐熟后再还田可以有效杀死秸秆内越冬幼虫,降低越冬虫源的基数。
利用性诱剂或灯光诱杀越冬代成虫。
在条螟的卵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或使用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撒施于心叶内或喷雾;白僵菌每亩20g拌河沙2.5kg,撒施于心叶。
化学防治方法:
1.用14%毒死蜱颗粒剂、3%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株1-2g,或者用辛硫磷颗粒剂每株2g,或者用50%辛硫磷乳油按1:100配成毒土撒入心叶,每株2g。
2.用20%氯虫苯甲酰胺5000倍液或者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500倍喷雾,心叶期注意将药液喷到心叶丛中,穗期喷到花丝和果穗上。
赤眼蜂寄生的高粱条螟卵 (收集自必应图片搜索)
甘蔗条螟防治农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