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霜霉病
细菌性条纹病
直纹稻弄蝶
缺氮
冷害
干旱
涝渍
附球菌叶斑病
四纹丽金龟
玉米铁甲
美洲黍潜叶蝇
东亚飞蝗
玉米霜霉病主要寄主有玉米、高梁、须芒草属、双花草属、假蜀黍属、黄茅属、黍属、狠尾草属、高梁属、菅草属、玉蜀黍属等。
各种霜霉病菌在玉米上均引起系统症状,其表现除指疫霉菌使叶片发生斑驳、 叶脉不规则增厚、花序多育、雄穗畸形呈刺猬状等所谓“疯顶”的特别症状外,其余多种霜霉菌所致症状基本相似: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湿度高时在病叶的正背两面均长白色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以后条纹颜色逐渐加深变褐,组织坏死。重病植株不结苞,轻病植株能抽穗结苞,但子粒不饱满,产量低。此病在玉米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苗期发病,全株淡绿色至黄白色,生长缓慢,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后逐渐枯死。成株期发病,多由中部叶片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为淡绿色至淡黄色条纹,后即互相连合,叶片的下半部或全部变为淡绿色至黄白色,以致枯死。
我国在河北、山东、江苏、四川、云南、湖北、辽宁、新疆等省(区)及台湾均有发生。
玉米苗期是主要侵染期,病菌常以游动孢子囊萌发形成的芽管或以菌丝从气孔侵入玉米叶片,在叶肉细胞间扩展,经过叶鞘进入茎秆,在茎端寄生,再发展到嫩叶上。病菌主要在病残株上越冬,种子也可以传病。翌年春天温湿度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气流和雨水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引起玉米初次发病。植株发病后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种子重量0.3%的50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7%的50%敌克松可湿性住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可选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400倍液,或68%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异菌脲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7—10天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又称细菌性条叶枯病、细菌性叶斑病,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豆科等。
有两种类型叶部病斑,严重时病斑融合,致叶片干枯。一种斑类型为圆至椭圆形,病斑在叶脉间发展,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周围有水浸状褪绿晕圈,大小(3-4)毫米x2毫米。另一种病斑类型为在叶脉间出现水浸状深绿色或褐色条斑,边缘规则。茎和叶鞘上,病斑为水浸状,长形,橄榄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很多菌脓,干燥成褐色皮状物,被雨水冲刷后易脫落。
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
病原细菌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从伤口或寄主气孔、皮孔处侵入,病菌逐渐深入内部组织织引发病,植株显症。
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噻森铜悬浮剂8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玉米直纹稻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也叫直纹稻苞虫、稻弄蝶
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区)有分布,寄主有水稻、玉米、茭白、高粱、大麦、谷子、竹子、芦苇、白蜡、稗、狗尾草等。以为害水稻为主,发生量大时也为害玉米。该虫为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其大发生的气候条件是适温24℃-30℃,相对湿度75%以上。在6-7月份,雨量大和雨日数多利于发生,高温干燥天气则不利于发生。 幼虫缀叶成苞,蚕食叶,影响作物生长。
在我国从北到南1年发生1~8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3代,黄河以南长江以北4~5代。7-8月份成虫随季节风气流于夏季做远距离迁飞。
成虫昼伏夜出,有弱趋光性。卵散产,以叶背近中脉处为多,在叶色浓绿、生长茂盛的田里产卵量大。幼虫共5龄,1-2龄幼虫就开始在叶尖或叶缘结苞,在苞内取食。4龄以上幼虫食量大增可将叶片缀成大苞,取食量为一生的93%以上,故应在3龄盛期前防治。老熟幼虫在苞内化蛹,蛹苞两端紧密,呈纺锤形。
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5000-8000倍液,或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均喷雾。
苗期缺氮,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细弱,新生叶片薄且叶色偏黄;成株期缺氮,植株从基部叶片开始,由叶尖沿中脉向叶片基部逐渐呈“V”字型变黄枯死;严重缺氮时雌穗发育延迟、果穗瘦小、籽粒败育或缺粒、秃尖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缺氮症状-空杆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缺氮的叶部的典型症状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缺氮造成的下部叶片枯死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播种时施足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作为种肥(基肥);苗期缺氮可喷施1%尿素水溶液,或直接在玉米一侧沟施尿素,也可在生长中期追施氮肥。
苗期温度低于15℃,生殖分化期低于17℃,开花期低于18℃,灌浆期低于16℃玉米就会发生冷害。出苗阶段受害,造成种子烂种和粉籽,降低出苗率和成苗率;苗期受害,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坏死,叶片紫红色,;成株期后受害,叶片紫红色,籽粒灌浆停滞造成减产。
冷害-苗期症状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严重冷害症状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冷害叶片受害症状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冷害后期症状 (河北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在冷害常发地区,选择耐低温品种种植;受害后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冷害对玉米造成的影响。
出苗阶段干旱,芽鞘首先枯死,不能出土;生长期轻微干旱时上部幼嫩叶片在中午阳光强烈时卷起,并呈暗绿色,夜晚能恢复正常状态。严重时叶片不能回复正常,并逐渐从下部往上枯死。抽雄前后干旱,雌雄不协调,花丝活力下降,果穗发育不良。
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提倡节水灌溉;种植抗耐旱品种;发生干旱时及时灌溉,缓解旱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及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旱能力;采用无人机低飞赶粉措施,提高结实率。
一次大量降雨,农田受淹积水或长期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过多的水分排挤掉土壤空隙内的空气,造成土壤缺氧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根系得不到生命活动必需的氧气,因此不能进行正常代谢。二是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抑制,造成土壤中有机质不能正常分解为速效养分,使土壤中原有的硝态氮一部分被淋溶掉,同时经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游离氮逸入大气,因而降低了土壤中速效氮的数量。三是在土壤缺氧时,利于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甲烷、氨气、硫化氢、硫化亚铁等对根系有毒害作用。涝害对玉米影响因品种、生育期、环境条件及水淹持续时间不同而异。
拔节前受害减产严重,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茎秆细弱,果穗结实不良,植株矮小,生育期延迟,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腐烂死亡。
首选种植耐涝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中耕散墒,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及时增施尿素10kg 和复合肥20-30kg,或叶面喷施1%尿素+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芸苔素内酯(或赤霉素、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能有效缓解涝害。
病原菌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玉米附球菌叶斑病为气流传播病害,在一些玉米田中少数植株叶片上偶有发生,对玉米生产无明显影响。
附球茵的寄生性较弱,常在玉米衰弱组织或发生其他种类叶斑病的部位寄生,如因一些不明生理原因造成叶面出现坏死斑时, 附球菌很快在这些部位定殖, 产生大量肉眼可见的小黑点状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梗。附球菌的寄生,常常加剧了生理性病斑的扩展。
四纹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 Fabricius。
成虫椭圆形,黄褐色,具有光泽,体长8-12 mm。鞘翅深褐色,(有6条纵线条。前胸背板隆起,宽大于长。
成虫取食玉米幼叶,造成缺刻或孑L洞(图2-幼虫在地下取种子和根茎,造成幼苗死亡。
四纹丽金龟在我国分布广泛,食性杂,主要为害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1年发生1代。成虫白天活动为害植株叶片,夜间入土潜伏;幼虫(金龟子幼虫统称蛴螬)在地下为害作物根部和地下茎,因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都能被害。四纹丽金龟多以3龄以上幼虫在30 cm以下土层中越冬。
成虫数量较多时, 可以喷施50%辛硫磷乳油1 500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防治。
玉米铁甲Dactylispa setifera (Chapuis)。
成虫体长5 mm,蓝黑色,前胸近后缘处有一长方形光滑隆起区,缘两侧各有2根长刺,侧缘各有3根,鞘翅上密生黑色的刺, 均序排列。幼虫体长约7.5 mm, 扁平, 乳白色, 腹部末有l对尾刺,腹部2-9节两側各生一浅黄色瘤状突起。卵单粒生,产在玉米叶片组织内。蛹长椭圆形,白色至至黄色。
铁甲虫成虫在叶面上顺着叶脉咬食叶肉,形成长短不一的白色线条;幼虫潜入叶表皮内取食叶肉,使叶片仅剩下两层白色透明的表皮,被害叶片呈现许多白色斑块, 严重时全株叶片都成白色。
铁甲虫在我国分布较广南方局部地区(广西、贵州、云南)已对玉米生产形成较大影响,其中玉米铁甲指名亚种分布在广东、广西和贵州, 而玉米铁甲黑色亚种分布在云南。玉米铁甲在南方1年发生1-一2代。铁甲虫以幼虫和成虫取食玉米叶片,主要是第一代幼虫在玉米叶片中钻蛀取食造成为害。除为害玉米外,铁甲虫还为害甘蔗、高粱、小麦等作物以及芦苇等禾本科杂草。
2.5%氯氰菊酯乳油、30%敌百虫乳油等
美洲黍潜叶蝇Agromyzaparvicornis Loew。
成虫体长6 mm,灰色或褐色。幼虫体长6 mm,淡绿色或黄白色。蛹红褐色, 长3 mm。
成虫产卵在玉米叶片上, 卵孵化后幼虫钻人叶片,从叶片尖缘部逐渐钻蛀。幼虫在孔道中取食叶肉, 存留表皮组织, 形成l外观白色的髓道。
玉米为害较轻,一般不引起生产损失。1年发生3-5代。不封冻地区以老熟老熟幼虫越冬,在北方以蛹越冬。
如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2 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东亚飞蝗雄成虫体长32-48 mm,雌成虫体长38-52 mm。颜面垂直,前翅狭长。群居型体色为黄褐色,散居型的头、胸和后足为绿色,翅长度超过后足胫节中部,后翅无色或浅黄色,透明。
东亚飞蝗具臂迁飞性,为害多种作物,以木本枓作物为主,主要取食作物叶片。当大发生时,作物叶片被成片吃光, 造成严重的生产损失。
东亚飞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分布,从北至南1年可以发生1-5代。
以卵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和蝗蝻主要取食玉米叶片,也为害玉米果穗,被害叶片呈大片缺刻。
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交通大学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