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地区: | 东北地区 | 华北地区 | 西北地区 | 华中地区 | 西南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南地区 | 国外 | |||||||||||||||
类型: | 病害 | 虫害 | 草害 | ||||||||||||||||||||
病害性质: | 侵染性病害 | 非侵染性病害 | |||||||||||||||||||||
病害性质: | 贮藏类 | 食叶类 | 刺吸式口器类 | 钻蛀类及穗期发生型 | 地下及苗期发生型 | ||||||||||||||||||
病害性质: | 萝藦科 | 酢浆草科 | 鸭跖草科 | 伞形科 | 桑科 | 石竹科 | 大戟科 | 十字花科 | 莎草科 | 禾本科 | 旋花科 | 车前科 | 茜草科 | 锦葵科 | 茄科 | 蔷薇科 | 菊科 | 马齿苋科 | 苋科 | 木贼科 | 蓼科 | 藜科 | 其他 |
危害器官: | 穗部 | 叶部 | 茎部 | 根部 | 系统性危害 |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进腹足目、瓶螺科、福寿螺属,又称苹果螺,英文名 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等(COWIE & THIENGO, 2003;周晓农等,2009)。作为一种世界性入侵生物,福寿螺在200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列入全球 100 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是其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是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黄达娜等,2018)。2022年,被列入由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成螺:福寿螺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 cm以上;壳径7 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 cm。
卵:卵块产于距离水面10~30 cm的岸壁、植物茎秆等处;卵块橙红色,随着孵化颜色逐渐变浅,卵块的长径为2.0~5.0 cm,短径平均为1.2 cm,长径垂直水面;每个卵块含卵200~500粒,卵块最长可达8.5 cm,重2.7 g左右。空卵壳为白色(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18)。
福寿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3个方面。
(1)危害农业生产
福寿螺食性广而杂,见青就食,水稻是福寿螺主要的危害作物。福寿螺会啃食水稻的幼苗和分蘖苗,导致有效穗数减少,造成水稻减产10%-90%。除危害水稻外,福寿螺还会危害其他水生作物。如在茭白田中,福寿螺啃食茭白的小分蘖等幼嫩部分,影响茭白品质,从而造成茭白产量的减损。有研究表明,福寿螺能取食15种常见农作物,对农作物产生较大危害,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叶建人等,2011)。
(2)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福寿螺入侵水体后,种群快速增长,会与本土水生生物竞争空间和食物,威胁本土物种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调查发现,福寿螺的入侵导致鱼类资源和贝类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Kwong et al., 2009;张春霞等,2017)。
(3)传播疾病
福寿螺极易感染并传播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广州管圆线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能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等危害,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食用未充分煮熟的福寿螺所致。广州管圆线虫的生活史约有 1 /3 在福寿螺体内度过,一只福寿螺体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幼虫可达6000条。
早期国内外普遍认为入侵福寿螺仅包括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近年来,利用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 通过序列相似度比对、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等方法可以实现福寿螺种类的有效鉴定,当前已明确小管福寿螺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 在南方各省份均有分布; 隐秘福寿螺(Pomacea occulta)已扩散至13省份; 斑点福寿螺(Pomacea maculata)分布于四川盆地、浙江、江苏与香港等(蒲佳佳等,2023)。
福寿螺的原产地为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作为一种食用水产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菲律宾、越南、泰国。1980年被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被引入中国大陆地区。近年来已在我国的台湾、香港、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 浙江、江苏、上海的地区发生危害。2022年,首次发现福寿螺已经在山东省成功定殖(王龙江等,2022)。据统计,在我国农田年发生和防治面积均超过2500万亩次,呈现进一步扩散蔓延势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2021)。
福寿螺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能力强、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使其在新栖息地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扩大种群。极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是福寿螺能够在入侵地区迅速扩散的重要原因,温度适应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主要针对化合物以及相关酶活性变化开展;温度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HSP基因的表达差异上(杨倩倩等,2022)。在繁殖方面,福寿螺具有性成熟早、一年多次产卵繁殖、世代重叠、r型繁殖对策、以及雌雄群体间在能量上的优化分配策略等特点,这些繁殖特性保证了其在入侵地能够快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形成优势种群;遗传多样性也是福寿螺对不同生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原因之一(徐建荣等, 2009),可能与其种群的局地隔离、繁殖力强及世代重叠造成种群差异的快速积累、二次或多次引入等方面密切相关(郭靖和章家恩,2014)。
主要的福寿螺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俞晓平等,2001)。
1.农业防治
(1)通过稻田的灌溉控制来遏制福寿螺的生长。不需要大水漫灌的时候都保持稻田无水,可有效地遏制福寿螺生长,甚至旱死一部分,此方法适合地势平坦的稻田。
(2)水旱轮作。冬季种植旱地作物,危害严重的地区夏季改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能有效地控制福寿螺的发生。
2.物理防治
(1)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河道等机会,铲除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螺口,降低来年的繁殖系数。
(2)春耕时节,采用人工捕捞方法,将捕捞到的福寿螺进行集中填埋处理,并及时清除稻田边的各种杂草,将分布在田边由福寿螺产下的粉红色卵块进行集中踩杀。
3.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以产卵前最佳。4-6月份,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 h内于雨后或傍晚每亩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 kg,或5%梅塔颗粒剂0.5 kg拌细砂5-10 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 cm水层3-5 d;或每亩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0 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0-7.5 kg,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 d后,接触过药剂的福寿螺将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
4.生物防治
福寿螺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鸭子的极好饲料,可以采取在稻田内养鸭的方法进行防治,这是控制螺害的最佳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既可以控制螺害,又可以增加收入,且有利于环保(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18)。此外,本土天敌——中华鳖对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在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田放养中华鳖防控福寿螺效果明显。
CABI. ‘Pomacea canaliculata (Golden apple snail)’, CABI Compendium. CABI International. 2023Cowie R H, Thiengo S C. The apple snails of the americas (mollusca: gastropoda: ampullariidae: asolene, felipponea, marisa, pomacea, pomella): a nomenclatural and type catalog[J]. Malacolog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lacology,2003,45(1) : 41-100.Kwong, K. L., Chan, R. K., & Qiu, J. W. (2009). The potential of the inva- sive snail Pomacea canaliculata as a predator of various life-stages of five species of freshwater snails[J]. Malacologia, 51(2), 343–356.Yin Y, He Q, Pan X, et al. Predicting current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range dynamics of Pomacea canaliculata in China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Biology (Basel), 2022, 11: 110.郭靖, 章家恩. 福寿螺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03):806-815.王蝉娟, 宋增福, 鲁仙等. 我国福寿螺入侵现状和防控研究进展[J]. 生物安全学报, 2021, 30 ( 3) :178-182.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 2018黄达娜, 张仁利, 武伟华等. 不同生态环境对福寿螺分布的影响[J]. 热带医学杂志, 2018, 18 (2) :229-232.蒲佳佳, 杨平俊, 戴洋等. 长江下游外来生物福寿螺的种类及其种群遗传结构[J]. 生物多样性, 2023, 31(03):117-130.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农田福寿螺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2021王龙江, 许艳, 孙慧, 张本光, 孔祥礼, 韩海涛, 李瑾, 李曰进, 杨丽敏, 郭云海, 王用斌. 山东省首次发现福寿螺入侵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4): 407-411.徐建荣, 韩晓磊, 李宁等. 福寿螺3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生态学报, 2009, 29 (8) : 4119-4126.杨倩倩, 李迦南, 赵星星等. 温度对福寿螺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高低温适应机制研究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46(11):1754-1760.叶建人, 林贤文, 祝增荣. 福寿螺对水稻的为害及其产量损失研究[J]. 农学学报, 2015, 5(3) : 29-35.俞晓平,和田节, 李中方,吕仲贤,孙乐平, 朱亚红,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J]. 浙江农业学报,2001, 13(5):247-252.张春霞, 郭靖, 章家恩等. 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与本地生物的互作影响研究进展[J]. 生 态 科 学, 2017, 36( 4) : 226-235.周晓农, 张仪,吕山.“福寿螺”学名中译名的探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1):62-64.
紫茎泽兰【学名:Ageratina adenophora;英文名:Crofton weed】是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破坏草、解放草、黑头草等,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周启武等,2021)。2013年,被列入由农业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2022年,被列入由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根茎粗壮,横走。茎直立、丛生,暗紫色,高 30-200 cm,分枝对生,斜上,被暗紫或锈色短柔毛。
叶对生,叶片质薄,卵状三角形、菱形或菱状卵形,腹面绿色,背面色浅,两面被稀疏的短柔毛,在背面及沿叶脉处毛稍密,基部平截或稍心形,顶端急尖,基出三脉,边缘有稀疏粗大而不规则的锯齿,在花序下方则为波状浅锯齿或近全缘;叶柄长 4-5 cm。
头状花序小,在枝端排列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花序直径约 6 mm。总苞宽钟形,长3 mm,宽 4-5 mm,约含 40-50 朵小花;总苞片 3 层或 4 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 3 mm,先端渐尖,花序托凸起,呈圆锥状。管状花两性,淡紫色,长约 3.5 mm;花药基部钝。
果实为瘦果,长 1.7-2.1mm,宽和厚均为 0.18-0.25 mm;瘦果灰褐色至黑色,长条状五棱形,略弯曲,五条纵棱角外突较锐;沿棱有稀疏白色紧贴的短柔毛。瘦果表面细颗粒状粗糙,顶端平截,具明显的淡黄白色衣领状环,环中央具外突的、黄色的宿存花柱残基,超出衣领状环。冠毛白色,一层,长约 3 mm,细长芒状,上有短柔毛,纤细易脱落。基部稍收缩,钝圆。果脐位于基端,淡黄白色,圆柱状,中央常有果柄残余。横切面五棱形;果实内含种子 1 粒。胚直立,黄褐色;种子无胚乳(黄振 & 郭琼霞, 2017; Muniappan et al., 2009)。
紫茎泽兰主要是种子繁殖,亦能无性繁殖。一般每株有种子3-4.5万粒,多的达多万粒。茎和分枝有须状气生根,具有萌发根芽的能力,入土便能繁殖成新植株。种子萌发的幼株,当年不能开花结实,一般在次年月中下旬开始孕蕾,月下旬至月上旬开花,月初至月中旬相继成熟。带冠毛的种子借风力传播。
紫茎泽兰喜温暖多湿的环境,适应性广。一般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向阳开旷的自然草场、田埂、村庄四周、公路两旁、河沟两岸、二荒地生长旺盛。甚至石缝、屋基墙脚、疮薄的土壤中也能生长发育,仅植株略小而已。(向业勋等,1991)。
紫茎泽兰生活力强,适应性广,一旦传入,入侵农田、林地,侵占草地、牧场后,与农作物、林木、牧草和果林等争夺水分、肥料、阳光和空间,极大影响和抑制农作物、果园的水果等经济植物产量,抑制草地维护,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影响林地的更新、林业生产、影响造林、林木生长地的天然更新。紫茎泽兰的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性强,能极大地损耗土壤肥力,还可释放多种化感物质,产生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形成单优势的种群,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本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园林、旅游业景观。
紫茎泽兰具有带冠毛的种子和花粉,一旦进入牛、马眼睛和鼻腔或吸入气管和肺内,可引起糜烂流脓,造成哮喘病,或引起组织的坏死和死亡。植株和花粉内含有芳香和辛辣化学物质和一些尚不清楚的有毒物质,能引起人类过敏性疾病(黄振 & 郭琼霞, 2017)。
二十世纪40年代由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中国,现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广西、湖南和湖北等省(Wang & Wang, 2006)。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杀虫、抑菌以及化感作用等。紫茎泽兰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环境适应性广,享有植物界“杀手”之称,给我国西南地区造成重大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Li et al., 2017)。
(一)物理防治
人工防除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除方法之一。充分发动群众,在秋冬季人工挖除紫茎泽兰全株,晒干烧毁,对于经济价值高的农田、果园和草地具有很好效果,但该方法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难以在大范围内应用。
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轮式或履带式拖拉机驱动的旋转式刀具进行机械防除,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但采用机械防除法,土地上遗留的残根断茎仍可萌生新的幼苗,使得防除的成功率不高,而且由于紫茎泽兰发生生境复杂,对在陡坡、零星边坡地、耕地中和疏林下生长的紫茎泽兰,很难进行机械防除。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控制紫茎泽兰的主要方法之一。已报道的主要除草剂(或配方)有:0.6~0.8%的2,4-D溶液;0.3~0.6%的2,4-D丁酯和2,4,5-T;5.0%氯酸钠溶液。前2种除草剂或配方在夏秋季植株旺盛生长时应用非常有效,后l种除草剂在春夏之交使用效果较好。如要杀死成株,可在花期使用氯酸钠粉。此外,每亩用10.0%草甘膦水剂1000~1500 mL、2,4-D 250 g加敌草隆50 g,于紫茎泽兰营养器官生长旺盛时期喷雾,亦有良好防效。
以上药剂要达到最佳防效,均需喷洒全株,特别是植株下部,喷药量较大,且防效受季节变化的影响,限制了紫茎泽兰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三)生物防治
(1)利用泽兰实蝇防除
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 utilis)是紫茎泽兰的专一性寄生天敌。其幼虫蛀入紫茎泽兰幼嫩茎枝端部,蛀食并刺激被害部位形成膨大虫瘦,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利用泽兰实蝇能够减弱紫茎泽兰的大面积传播和危害。
(2)用真菌防除
l954年泽兰尾孢菌(Cercospora eupatorii)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第一次被报道为控制紫茎泽兰非常有潜力的生防真菌。泽兰尾孢菌具有极高的寄主专一性,可引起紫茎泽兰叶斑病,造成被侵染的叶片组织失绿,使植株生长受阻。发病的紫茎泽兰植株,其营养生长如株高、叶片数和花朵数以及各种生理参数都明显降低。
(四)替代控制
零星分布的紫茎泽兰草地一经人工或机械防除后,立即种上人工牧草,在紫茎泽兰已占优势的地方密植速生树种,这些都是以新的生命力强的植被抑制紫茎泽兰生长,最终排除紫茎泽兰的可行方法。用作替代控制的植物宜选用生长快且有较高经济价值、在短时间内郁闭度可达到70%以上的植物。采用此法,不仅可最终达到控制紫茎泽兰危害的目的,而且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黄振, 郭琼霞. 检疫性杂草紫茎泽兰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危害[J]. 武夷科学, 2017 ,33(00):113-117.
Li X X, Zhang Q D ,Zhu X Z.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Eupatorium adenophorum over the last decade[J].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7, 34(2):283-292.
Muniappan R, Raman A, Reddy G V P.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King and Robinson (Asteracea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9, 63-73.
Wang R, Wang YZ. Invasion dynamics and potential spread of the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 Ageratina adenophora (Asteraceae) in China.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06, 12, 397–408.
魏博, 刘林山, 谷昌军等. 紫茎泽兰在中国的气候生态位稳定且其分布范围仍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J]. 生物多样性, 2022, 30(08): 88-99.
向业勋. 紫茎泽兰的分布、危害及防除意见[J]. 杂草科学, 1991(04): 10-11.
周启武, 杨国琴, 王朝雯等. 紫茎泽兰入侵与防控现状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06): 26-29.
周启武, 于龙凤, 王绍梅等.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危害及综合防控与利用[J].动物医学进展, 2014, 35(05): 108-113.
稻水象甲【英文名:rice water weevil;学名: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Curculionidae)、沼泽象亚科(Erirrhininae)、稻水象属(Lissorhoptrus)。稻水象甲食性复杂,寄主范围广,尤其喜食水稻和禾本科及莎草科的杂草。目前已查明成虫能取食13科104种植物,幼虫能在6科30余种植物上完成生活史。稻水象甲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朱晓敏等,2015),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管理。
成虫:体长2.6~3.8 mm,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喙与前胸背板几乎等长,稍弯,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
卵:长约0.8 mm,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约10 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的钩状气门。
蛹:白色,大小近似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
稻水象甲在国内稻区均以孤雌生殖繁殖,以成虫越冬。
在北方单季稻区,稻水象甲一年发生一代;在南方双季稻区以一年发生一代为主,少数个体在早稻上完成一代发育后迁入晚稻田,在晚稻上完成第二代,其发生期与晚季水稻生育期基本一致。稻水象甲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方面,第一代均大于第二代,即早稻明显重于晚稻;同季稻中,早栽田重于晚栽田。稻水象甲为半水生昆虫,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
稻水象甲在国内稻区均以孤雌生殖繁殖,以成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在四、五月水稻移栽前后迁入秧田或本田产卵,新一代成虫在水稻穗期羽化,绝大部分第一代成虫生殖滞育迁飞至山坡、田边、草地等场所越夏或越冬。
稻水象甲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欧洲、亚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何江等,2020)。195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流域发现孤雌生殖型的稻水象甲,10年后稻水象甲便已分布于整个美国水稻种植区,成为美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传入亚洲,先后入侵日本、韩国、朝鲜,1988年我国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方世凯等,2016;余守武等,2006)。截止2022年6月,根据《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稻水象甲目前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25个省(区、市)的472个县发生。
一是加强调查监测。对所有发生区和受威胁区域进行全面监测,通过灯光诱集、田间调查准确掌握疫情发生消长动态,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在发生区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发生田,重点监测发生危害动态;在未发生区选择毗邻发生区边缘的稻区,江河、铁路和公路枢纽沿线稻田等传入风险较高区域,重点监测疫情是否传入,在水稻主产区、水稻制种基地等传入影响较大的区域,适当增加监测点数量。
二是推进综合防控。化学防控方面,针对不同的防治时期和虫态,选择“拌、喷、浸、撒”施药技术,即在播种前进行拌种,成虫羽化高峰期(水稻移栽前后)喷药防控,移栽时用药液浸泡秧苗30分钟后再移栽,移栽后用颗粒剂拌土撒施。物理防治方面,在越冬成虫回迁及危害期,利用诱虫灯诱杀成虫。生物防治方面,在发生程度较轻的地区,采用牧鸭防虫、白僵菌及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方面,加强水肥管理,推行浅水栽培,通过晒田使稻田泥浆硬化,抑制幼虫危害;对发生区大田,收割后进行秋翻晒垄灭茬,铲除稻田周边杂草,破坏越冬场所。
三是强化检疫监管。完善植物、植物产品调运信息通报机制。发生区严格应施检疫的物品检疫监管,稻水象甲严重发生的田块,监督进行稻残茬翻耕销毁。未发生区加强来自发生区的稻草包装、铺垫物检查,必要时喷施药剂进行杀虫处理。重点加强对水稻制种基地、科研育种基地的检疫管理。
CABI (2022)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rice water weevil)’, CABI Compendium. CABI International.
詹俊良.稻水象甲识别及控制对策 [EB/OL].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812/51157101.shtm
方世凯,李琳,周文豪.南繁基地稻水象甲传入的风险与防控[J].中国稻米, 2016,22(04):90-91.
冯春刚,李永祥,黄治华.稻水象甲和稻象甲成虫形态及为害状的主要鉴别特征[J].植物医生,2014,27(03):4-5.
何江,王小武,郭文超等.我国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科学,2020,57(12):2260-2269.
余守武,杨长登,李西明.我国稻水象甲的发生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 2006(06):10-12.
朱晓敏,骆家玉,田志来.我国稻水象甲研究进展与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15,40(05):79-84.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 2022
大谷蠹【英文名:larger grain borer;学名:Prostephanus truncatus (Horn)】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长蠹科Bostrichidae。该虫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大谷蠹是一种兼性钻木甲虫,也是著名的玉米储藏——特别是玉米棒储藏的毁灭性大害虫(沈兆鹏,2007)。大谷蠹最喜食玉米、木薯和各种树木的干木材,曾记载于墨西哥落叶森林中天牛为害后被砍倒的树木内群集。农业作物上其主要危害玉米、干木薯,也危害豇豆、可可豆、咖啡豆、花生、扁豆、糙米和软质小麦(李隆术等,2009)。
卵:大谷蠹的卵呈宽椭圆形,新鲜的卵有光泽且呈白色,时间最久的卵颜色趋向于黄色。
幼虫:白色,肉质,稀疏地被毛覆盖。身体两侧平行,即不逐渐变细。相比于身体的大小,其足很短,头很小。老熟幼虫体长可达10 mm。身体弯曲呈“C”型,有胸足3对。头长大于头宽,缩入前胸内;除触角着生处的后方有少量刚毛之外,其余部分光裸。
蛹:乳白色,随蛹龄的增加颜色渐暗。前胸背板光滑,在前半部约有18个瘤突。腹部多皱,但无任何突起物(瘤、脊尾突等);腹部第1-5腹节背板各有2个褶;背板和腹板侧区的微刺端部不分叉或分成2-3个叉。
成虫:红棕色至深棕色,体型较小(约4 mm长),呈典型的长蠹科圆柱形。体表面刻点颇密,被短毛。头与前胸背板几乎垂直,由背方不可见;触角10节,触角棒3节,其中索节(即触角除柄节、梗节及3个棒节之外的部分)较细,上面着生长毛,触角棒末节与其基部2节等宽或稍宽;唇基侧缘明显短于上唇侧缘。前胸背板长宽几乎相等,上面具多数小齿列,侧缘由基部至端部呈弧形狭缩。鞘翅刻点粗而密;鞘翅在后部变得陡斜,形成平坦的坡面,坡面两侧有明显的侧脊。腹面无光泽,刻点不明显,后足跗节总长短于胫节。
大谷蠹成虫经常通过钻入玉米棒芯的底部来攻击具有完整鞘的仓储玉米棒,最终通过鞘叶从玉米棒的顶端进入谷物。该虫钻蛀玉米粒时,产生大量碎屑,同时形成整齐的圆孔,使玉米粒骨架化。交尾之后,雌虫在与主虫道垂直的盲端室内产卵。雌性成虫平均可产430粒卵。一旦产卵,雌性成虫将用碎屑覆盖卵。产卵数量和碎屑数量呈正相关,然而碎屑的目的(例如幼虫食物、隐蔽等)未得到证实。
在32℃(70%RH)条件下,卵孵化,幼虫具有三个龄期。在玉米上,一龄幼虫以面粉胚乳组织为食,而二龄和三龄幼虫更喜欢胚芽组织。三龄幼虫通过粪便和幼虫分泌物构建蛹壳,并停留在谷物或周围的碎屑中。在32℃(70%RH)下,蛹的平均发育期为4.7天,从卵到成虫的平均总发育时间约为25天。成虫羽化之后开始寻找玉米棒或玉米粒,一粒玉米可被多头成虫蛀食。
相比木薯干,大谷蠹在玉米内的发育速度更快。玉米粒存在的状态对大谷蠹的侵染具有很大影响:若以带粒的玉米棒储存,则被害严重;脱粒之后储存被害明显减轻。在田间,当玉米粒处于变干过程中,水分下降到40%-50%,大谷蠢开始危害。此外,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大谷蠹的侵染也有影响,硬粒玉米被害较轻,显示出明显的抗虫性。
大谷蠹原产于新热带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播到非洲,由于其对储存的淀粉类农业作物的二次适应(Secondary Adaptation,指其原本危害木材,传播到非洲后产生了对淀粉类农业作物的适应性),它已成为收获后玉米和木薯中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大谷蠹通过受侵害的玉米和木薯干在贸易中迅速传播。贸易流动对其传播速度具有影响。在本地范围内,该虫会从虫口密度高或食物耗尽的环境中飞出来寻找新的宿主,通常是在自给农民的粮仓中。大谷蠹能准确找到仓储产品宿主的位置,这是由于仓储产品已经被侵害,甲虫释放聚集信息素。这样的寄主选择可能会导致害虫在少数农场仓库中非常密集,而周围其他仓库没有虫害的迹象。目前我国境内尚无分布,仅有截获记录(Morey, 2022)。2015年,文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来自越南的干木薯进行现场检疫时,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经鉴定为大谷蠹,这是天保口岸首次截获。
(一)强化植物检疫
检疫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仓储害虫多生活于储藏物中,极易随同其运输而传播。我国规定的进境检疫性仓储有谷斑皮蠹、菜豆象、巴西豆象、鹰嘴豆象、灰豆象和大谷蠹等6种。海关作为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第一线,定期组织外来生物防控技术培训,提升口岸检疫能力;对进境货物、运输工具、装载容器、包装物以及邮寄物品等实施严格检疫,对发现的疫情及时做好检疫除害处理,尤其是对来自疫区有大谷蠹侵染的农产品进行彻底灭虫处理,并建议进口企业尽量避免过多的分散和久储,阻断大谷蠹从口岸传入并向国内蔓延;对进境口岸周边地区进行大谷蠹虫情调查和监测,及时向地方农业部门通报大谷蠹虫情发生情况,指导农产品进口企业做好防控,切实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化学防治
对大谷蠹的防治一直依赖于使用化学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通常可以用于防治大谷蠹,但杀虫剂对其他仓储害虫相对无效,这些害虫通常与大谷蠹共同发生,并且更容易受有机磷杀虫剂的影响。这种敏感性的差异促使人们开发出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的混合杀虫剂,以便在同一次施药中防控多种害虫。据报道,使用磷化氢等气态杀虫剂进行熏蒸可有效防治大谷蠹。最近的研究也发现,新型杀虫剂如蒽醌二酰胺、氯氰虫酰胺,以及含有拟除虫菊酯和增效剂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制剂可以有效控制大谷蠹。然而,由于缺乏对安全、标准化和有效合成及应用的研究基础,这些杀虫剂的使用仍面临一定的未知性。
(三)物理防治
储粮温度处理对大谷蠹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中等温度和长时间的热处理(例如45.5°C 4小时或47°C 2小时)可导致大谷蠹成虫完全死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玉米或高粱等谷物发芽的负面影响。同样,在-9°C下低温暴露4小时、-11°C下低温暴露2小时、-13°C下低温暴露1小时或-15°C下低温暴露0.5小时也可以导致大谷蠹完全死亡。随着新型密封材料的发展,使用限制氧气的密封容器来储存粮谷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谷蠹生存。
(五)寄主抗性
来自墨西哥南部的玉米品种已被鉴定为对大谷蠹具有高抗性的品种。此外,在塞内加尔,3个高抗玉米品种DMR-ES、Early-Thaï和Tzee-Yellow具有较高的硬度、含水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其他中等抗性品种中相对酚酸含量较高。
(六)生物防治
对大谷蠹进行生物防治主要体现为运用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菌防治。目前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较多的是捕食性天敌Teretrius nigrescens和寄生性天敌象虫异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昆虫病原菌特别是真菌对大谷蠹和其他仓储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如在玉米储存环境中应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可以有效减少大谷蠹为害。
Jacob PA, Obeng-Ofori D, Afreh –Nuamah K, et al. Triple-Layer Hermetic Storage: A Novel Approach Against Prostephanus Truncatus (Horn) Coleoptera: Bostrichidae) and Sitophilus Zeamais (Mot)(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Entomology Ornithology & Herpetology Current Research, 2013, 02(3):541-547. DOI:10.4172/2161-0983.1000113.
Morey, A. (2022) ‘Prostephanus truncatus (larger grain borer)’, CABI Compendium. CABI International. DOI: 10.1079/cabicompendium.44524.
沈兆鹏. 长蠹四害——危害储粮及建筑物的四种昆虫. 黑龙江粮食, 2007, No.80(02):32-35.
李隆术, 朱文炳. 储藏物昆虫学.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
Kučerová, Z., Stejskal, V. Differences in egg morphology of the stored-grain pests Rhyzopertha dominica and Prostephanus truncatus (Coleoptera: Bostrichidae).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2008, 44(1):103-105.
北美刺龙葵隶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茄目 茄科 茄属
北美刺龙葵是一种多年生恶性杂草,适生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到热带地区。全草长满细而锐利的棘刺。其结籽量大,果实可以借着禽鸟快速散播、繁殖率高、适应性强,除种子外,地下根茎也可萌蘖,蔓延快,生活力强。植株高30~100 cm,直立。根系发达,主根上生有多数横向生长的侧根,可萌生新植株。茎绿色或带有紫色,老后变为紫色,被有短绒毛。茎在近顶端分支,并有分散、坚硬、尖锐的刺。叶呈长椭圆形,长约2~15cm,宽约0.5~8cm,叶片绿色,两面具绒毛,叶片边缘呈波浪形或深裂,主脉具有尖锐的刺。花为开放式圆锥花序,生于上部枝条末端和边缘的分支上,丛生,一簇上可长有几朵或多朵白色、紫色或蓝色的花。萼片2~7mm,表面常具小刺,花瓣卵形、分裂,直径可达3cm。花药直立,长度为6~8mm。果实为浆果,多汁,球形,直径为9~15mm,夏末和秋季成熟,成熟时为黄色到橙色。含有大量种子,种子倒卵形,扁平。
1、农业防治
在使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时,应注意其中可能含有北美刺龙葵种子,将粪便暴露于55℃的温度下72小时或60℃下24小时使其种子失去活力。
2、生物防治
在茶园杂草发芽或发芽早期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对茶园杂草有较好防效果。
3、化学防治
一般情况下,秋季是控制北美刺龙葵的较好季节。在进行化学防除时,喷施0.6~1.1kg/hm2的毒莠定(一种内吸性除草剂)可显著降低北美刺龙葵根的发生量。毒莠定和草甘膦在其开花后或结实期对其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麦草畏与毒莠定进行土壤中层处理对北美刺龙葵也有理想的防治效果。但是,在花生田,上述除草剂会对花生结实造成不利影响。在北美刺龙葵花期前使用2,4-滴丁酸除草剂,对北美刺龙葵的结实的抑制率可达到80%~90%,且对花生无害。在温室里,苗后处理最有效的除草剂是草甘膦和地乐酚。
4、强化植物检疫
北美刺龙葵定植后控制困难,因此预防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如少量发生时,可在开花前人工铲除,并注意清除地下根茎,防止种子产生和传播。对进出口和国内调运的种子进行抽样检查,种子每个样品不少于1千克,检验其中是否带有北美刺龙葵种子。另外,进境的羊毛、集装箱中也可能携带北美刺龙葵种子,务必挑拣鉴定。鉴定完成后,如存在北美刺龙葵种子,将其装入指行管、标本瓶或标本盒内,作标识后妥善保存,样品至少保存6个月,保存期满后将其妥善处理。对于夹带有北美刺龙葵杂草籽的进口粮食作物,应及时清理散落的粮食及杂质,对下脚料作粉碎、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1]安鹏天,雷早娟,冯为民.严防北美刺龙葵传播[J].中国海关,2022(05):37.
[2]王瑞,冼晓青,万方浩.北美刺龙葵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生物安全学报,2016,25(02):106-113.
[3]魏雪苹,于晶,高天刚,张本刚,张昭.入侵性杂草北美刺龙葵在北京市的首次发现及防除[J].植物检疫,2020,34(03):61-63.DOI:10.19662/j.cnki.issn1005-2755.2020.03.011.
[4]左然玲,蒋湘.外来入侵杂草——北美刺龙葵[J].杂草学报,2018,36(03):1-4.DOI:10.19588/j.issn.1003-935X.2018.03.0001.
[5] CABI. Solanum carolinens. https://www.cabidigitallibrary.org/doi/10.1079/cabicompendium.50510. 2021
[6] Solanum carolinense (Apple of Sodom, Bull Nettle, Carolina Horse-Nettle, Devil’s Potato, Devil’s Tomato, Horsenettle, Horse Nettle, Poisonous Potato, Thorn Apple, Wild Tomato).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https://plants.ces.ncsu.edu/plants/solanum-carolinense/.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隶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茄目 茄科 茄属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隶属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是一种入侵性极强的一年生恶性杂草。刺萼龙葵生长速度快且繁殖能力强,单株可结1~2万粒种子。刺萼龙葵种子具有物理休眠(种皮的机械阻碍作用)和生理休眠(胚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混合休眠特性,其种子休眠期约3个月,能抵抗不良的环境,使其在恶劣的条件下长期保持生命活力。刺萼龙葵的种子刚成熟时萌发率仅4.5%,并且萌发所需的时间较长达20天;经赤霉素、浓硫酸或低温处理后显著提高萌发率。刺萼龙葵的田间自然生活规律,以北京地区为例,自然条件下在4月或5月上旬,当气温达到10℃时,雨后即开始萌发,5月下旬至6月中旬开花,7月初果实形成,8月中、下旬果实逐渐成熟,浆果由绿变为黄褐色,9月末至10月初降霜后刺萼龙葵植株萎蔫枯死,整个生长期约150天。一般情况下每浆果内可产种子55~90粒不等、正常植株可产种子1万~2万粒,一株所产的种子翌年即形成一个独立的群落。
刺萼龙葵适生性极强,耐瘠薄、耐干旱又耐湿,喜好温暖气候中的各种土壤,尤其是沙质土壤、碱性肥土或混合性黏土。常生长于开阔的生境,如荒地、草原、农田、过度放牧的牧场、谷仓前、畜栏、路边、垃圾场等地,也可侵入果园、庭院等地,在沟渠和河滩上植株生长的更加茂盛高大。刺萼龙葵原产于北美洲,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和抗逆境能力极强,耐瘠薄、耐干旱、耐湿、耐盐碱,一旦入侵至具有可利用资源的生境,便可迅速建立起种群并扩散。目前,刺萼龙葵已经广泛分布至包括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在内的34个国家地区。在我国,刺萼龙葵于1981年首次在辽宁省朝阳市发现,随后在短短的30年间,经水流、风媒、牲畜贸易、砂土运输等途径,扩散至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及北京市等8省市自治区。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表明,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极为广泛,可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海南及两广南部外的所有地区。结合剌萼龙葵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其可能在华中及华东地区进一步传播。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检疫和监测,防止刺萼龙葵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方法,减少刺萼龙葵对经济和环境的危害,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检验检疫
刺萼龙葵发生区及周边地区的各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的调查和监测,做好监测结果记录,保存记录档案,定期汇总上报。其他地区要加强对来自刺萼龙葵发生区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疫和监测,防止刺萼龙葵传入。调运检疫中,主要的检疫对象是刺萼龙葵的种子,对于刺萼龙葵种子的鉴定要用实体解剖镜和显微镜观察刺萼龙葵种子的表面结构,并用测微尺测量种子的长与宽,刺萼龙葵种子表面凹凸不平,近黑褐色,呈蜂窝状,两侧呈压扁的不规则肾形或三角形;种皮表面纹饰呈蜂窝状。
2.化学防治
(1)苗前的土壤防治:对刺萼龙葵生长的土壤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提前防治的效果。在土壤处理剂中添加乙草胺、异噁草松、甲草胺可显著抑制刺萼龙葵活性。
(2)苗期的防治:辛酰溴苯腈和草甘膦对4-5叶期的刺萼龙葵具有快速强烈的杀灭作用,其中辛酰溴苯腈有特效,可作为防除刺萼龙葵的重点药剂;氨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和氯氟吡氧乙酸对刺萼龙葵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在田间应用时应避免一个生长季节连续多次使用同种药剂,以避免刺萼龙葵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开花前植株可用2,4-二氯苯氧乙酸进行防治。
(3)花期的防治:三氯吡氧乙酸48%乳油和氨氯吡啶酸24%水剂对花期的刺萼龙葵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3.物理防治
在植株幼小时,刺萼龙葵的刺质地较软,不易刺伤皮肤,此时将其彻底铲除最为安全和有效。根据刺萼龙葵发生面积不同采用不同的铲除方式,在发生面积较大的连片区域内,采取机械铲除;在发生面积较小、密度小的区域,采取人工铲除。通过不严密的刈草或在开花前用锄头分散刺萼龙葵的植株,以防止其种子的产生。铲除刺萼龙葵后要将植株焚烧深埋。另外,由于刺萼龙葵的种子有休眠机制,当年未萌发的种子可能在数年后仍能萌发,所以,对于刺萼龙葵生长过的地方,一定要予以标记,并连续几年进行观察和铲除。
4.农业防治
春天,在刺萼龙葵种子萌发前,对土壤进行翻耕会有效的减少刺萼龙葵的发芽率。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可选择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替代刺萼龙葵,其抢夺养分和阳光的能力比刺萼龙葵更强。
[1] 曹新明. 2014. 通州区刺萼龙葵的化学防除试验研究. 农药科学与管理, 35(8): 5.
[2] 车晋滇, 刘全儒, 胡彬. 2006. 外来入侵杂草刺萼龙葵. 杂草科学(3), 3: 58-60.
[3] 付卫东, 张国良, 赵晓红. 2016. 刺萼龙葵监测与防治. 中国农业出版社.
[4] 高芳, 徐驰, 周云龙. 2005. 外来植物刺萼龙葵潜在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4): 5.
[5] 关广清, 高东昌, 李文耀, 等. 1984. 刺萼龙葵—一种检疫性杂草. 植物检疫, 4: 25-28.
[6] 林玉, 谭敦炎. 2007. 一种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黄花刺茄. 植物分类学报, 5: 675-685.
[7] 刘长令, 张国生, 洪忠, 等. 2002. 世界农药大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8] 曲波, 王承旭, 赵丹, 等. 2011. 3种除草剂对苗期刺萼龙葵的防除试验. 草业科学, 28(04): 614-617.
[9] 苏秋霞, 李青丰. 2014. 黄花刺茄种子休眠及发芽特性. 草业科学, 31(7): 1298-1301.
[10] 王瑞, 唐瑶, 张震, 等. 2018. 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与早期监测预警. 生物安全学报, 27(04): 284-289.
[11] 张朝贤, 张跃进, 倪汉文, 2000. 农田杂草防除手册.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2] 张少逸, 魏守辉, 张朝贤, 等. 2011a. 刺萼龙葵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杂草学报, 29(002), 5-9.
[13] 张少逸, 魏守辉, 李香菊, 等. 2011b. 2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生物活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33(006): 1077-1081.
[14] 张少逸, 张朝贤, 王金信, 等. 2012. 五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生物活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27(B12): 4.
植物界 维管植物门 木兰纲 堇菜目 葫芦科 刺果瓜属
刺果瓜为葫芦科刺果瓜属一年生藤本植物,适喜湿地,多见于墙边、海岸、沼泽、灌木丛、路旁空地等。
刺果瓜春季出苗,生长快,迅速向四周地面扩展蔓延或攀缘近的树木向高处空间迅速发展。一株生长良好的刺果瓜,藤蔓的长度可达10余m,可结数十粒种子,多者可达百余粒。当年出苗晚的刺果瓜,生长不茂盛,果实小,结籽量(生长过晚的不能结果)。花期6-10月,果期7-11月,以种子繁殖。植株抗寒性较强,秋季10月底至11月初当其它草本情物枯黄时它仍可为绿色。刺果瓜的适生性强,在公路边、荒地、山坡、潘木丛、树林中均可生长,在背阴湿润的环境中比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更加茂盛。
刺果瓜靠种子繁殖后代,并且种子产生量很大,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中,因此其种子极易随玉米秸秆的运输而传播:刺果瓜喜潮湿,沟渠的刺果瓜尤为茂盛。种子成熟后脱落,一旦落入水沟中,就会随水流进行传播,从而导致刺果瓜种子的自然传播,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刺果瓜潜在的长距离传播的风险极大。刺果瓜的果实上具有附着性很强的长刚毛,可以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人的衣物以及各种物体的表面,随着动物和人的移动以及其他运载工具的移动而传播;农机田间作业传播,近几年农机田间作业特别是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增多,刺果瓜的种子随着机械的移动传播到其他的地块。
目前该杂草已在亚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广泛分布。1999年首次在中国台湾省被发现,后陆续在河北、辽宁、山东和北京等省市均被发现。
1、加强植物检疫
刺果瓜主要通过附着在木材和作物秸秆等物资上面被远途运输到各地;并且其主要危害玉米和大豆,其混入种子的率极高,因此做好出入境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是防控其入侵新生境的最重要一关。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指用人工拔除或用机械或锄头等工具对刺果瓜进行人工清除,以减少其植株数量。每年春季是刺果瓜孕育新芽的时期,可采用人工连根整株拔除处理,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防治是经济有效的。夏季的时候通过剪秧、控制刺果瓜的生长,使其藤蔓不能得到根部输送的营养而渐渐枯死。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用焚烧的办法防治种子在来年春天继续繁衍传播。
3、化学防治
化学除草剂仍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办法。在花期前后进行,荒地等非作物田中,每667m2使用20%百草枯水剂200 mL对水30-40 kg喷雾;小麦、玉米、水稻田中,每667m2使用10%苯磺隆可混性粉剂300g,对水30-40 kg喷雾。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刺果瓜是指利用刺果瓜的天敌如昆虫、真菌, 取食或寄生刺果瓜,以达到抑制其生长的目的,具有效果持久、对环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等多优点。
5、做好统防统治
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连续性、集中性地灭除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刺果瓜主要发生在沟渠两侧及附近田,并有沿河流传播的特点,应根据这一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河道清理工作,消灭其发源地。其中清理沟渠的重要性特别容易被忽视,使其往往成为外来入侵植物的避难所。
6、做好周期调查
国内首先报道刺果瓜的人员都是在植物调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因此开展经常性的植物调查非常必要。农业环保和植保人员应对入侵植物的发生区和潜发生进行定期踏查及复查,了解最新发生情况,及时向政府做好报告预警。
7、加大宣传力度
应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加入到外来入侵植物防除工作中来.
[1] 李霄峰,刘振中,张风山,贾淑贤.新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J].河北农业,2018(02):32-34.
[2]车晋滇,贾峰勇,梁铁双.北京首次发现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J].杂草科学,2013,31(01):66-68.
[3]左明贵.宣化区对外来有害入侵生物刺果瓜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6(18):109.
[4]Kim Y H, Noh J R, Hwang J H, et al. Sicyos angulatus ameliorat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aor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17, 14(6): 5863-5870.
[5]王青,李艳,陈辰.中国大陆葫芦科一归化属——野胡瓜属[J].西北植物学报,2005(06):1227-1229.
[6]杨冬臣,王佳颖,李静,杨一洲,张金林.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42(03):45-50.
[7]李霄峰,刘振中,张风山,贾淑贤.新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J].河北农业,2018(02):32-34.
[8]孙赟,刘卉秋,崔博彩.外来入侵杂草刺果瓜的防治对策[J].北京农业,2014(30):148.
谷实夜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铃夜蛾属(Helicorerpa)
谷实夜蛾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包括:①成虫。成虫个体粗壮 (图1) ,翅展32~45 mm,头、胸灰褐色, 触角约为前翅长的3/5,前翅浅棕色至绿色, 有2个深色的横向斑纹, 具一宽的深色缘带。雄虫前翅偏淡黄色、淡绿褐色到棕色,。雌虫前翅偏黄色到黄褐色,后翅白色到黄色, 翅面2/3处至边缘具深色斑带, 在翅边缘的深色带中有两个白斑。前翅Sc脉出自中室近基部, R1脉出自中室中部, 径副室1个, R2、R3、R4、R5脉出自径副室顶角处, 但不共柄, M1脉在中室顶角发出, 所有径脉、中脉均不共柄;后翅Sc脉出自中室近基部, RS脉在中室上角发出, 与M1脉共柄, M2脉微弱, M3脉与Cu1脉于中室下角发出, 但不共柄, 2A脉与3A脉长度相近。雄成虫第8腹板末端呈“U” 形分叉,成虫的形态与棉铃虫很相似,这两种在形态上不能区分,但其外生殖器在几方面存在差异。②卵。卵圆球至扁球形,有放射状的脊纹,高约0.5mm, 直径为0.5mm-0.6mm, 卵分开,呈单粒粘在植物的基质上。 产卵一般在黄昏时, 卵初产时淡绿色,然后变微黄色,后顶部变成深红色或棕褐色,在孵化前变成暗褐色或灰色。③幼虫。刚孵化时,幼虫小,颜色白色、灰色至黄色,头部黑色。后期头部桔黄色、绿色、 淡褐色或棕褐色,有白色网纹。通常有6个龄期, 5龄或7龄幼虫通常不多见,末龄幼虫的体长一般为40mm。3龄幼虫的颜色有两个阶段:棕色(主要是前期)、绿色或粉红色(不常有,有时黄色),体部有白色、乳白色或黄色的纵向条纹存在,气门上的色带最为显著。体背部中间有两条狭窄的暗色条纹,随着幼虫的充分发育,颜色变为淡的绿黄色至红褐色或近于黑色。末龄幼虫颜色突然变明亮,常为粉红色,具有额外的条纹,此外,谷实夜蛾幼虫身体上有许多黑色刺状物,头部色淡,可以用于与其他夜蛾科区分的依据。④蛹。老熟幼虫在土里化蛹,蛹室在土下5cm~10cm,谷实夜蛾的蛹是一种典型的夜蛾科害虫的蛹,光亮,红棕色, 长约17mm~22mm,宽约5.5mm。臀棘端部有2根明显的刺,夏天的蛹期约13d(10d~25d)。
谷实夜蛾主要侵害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也侵害温室作物、果树和森林植物,对保护地作物危害明显,但优先危害玉米和高粱。在玉米上,它最初取食玉米丝,影响授粉,最后进入玉米粒中为害玉米粒;它也可以为害发育中的玉米叶片,取食心叶顶端,将叶片咬出许多孔洞。在玉米没有抽丝时,西红柿是最易受感染的,在西红柿上,幼虫可以在叶片上取食,也钻进茎杆中取食,但主要在果实上为害。它为害其它作物如豆类、香瓜、甜椒、黄瓜和南瓜的方式和为害西红柿的相同,作物在被取食后,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加。谷实夜蛾为害高粱时,高粱的顶部通常被丝缠在一起。为害豆科植物时,它从豆荚进入内部取食籽粒。在番茄、棉铃、 甘蓝和莴苣心和花头上均可见蛀孔,在莴苣上,幼虫咬断幼苗,并钻到莴苣里面,使之丧失市场价值。谷实夜蛾的成虫主要取食叶片和花,幼虫趋向取食繁殖组织和生长点,如玉米雌穗和雄穗、高粱穗部、棉铃和花蕾等。
谷实夜蛾是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北纬40°和南纬40°之间,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阿根廷、巴西、智利、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未见报道。
从进口的集装箱、植物、种子中截获到谷实夜蛾,需采用检疫处理技术进行杀灭或使其后代不育。①化学防治:以溴甲烷熏蒸为基础的检疫处理是国际上通用的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手段,但溴甲烷由于破坏臭氧层,已被《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确定为淘汰对象;还可利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灭多威、茚虫威等药剂对谷实夜蛾进行防控,将接触性杀虫剂(如有机磷杀虫剂和除虫菊)应用于装载容器表面有助于防止谷实夜蛾在入境口岸扎根和扩散。②气调处理:在一定温度下,使用CO2气体、纯氮气处理谷实夜蛾,至谷实夜蛾全部死亡。③热处理:在一定温度下处理,直至完全杀死滞育的谷实夜蛾。④此外,还可以利用辐照处理和辐照气调处理。
廖力, 徐淼锋, 张卫东, 迟远丽, 黄国华. 2010.谷实夜蛾成虫的形态鉴定[J]. 植物检疫, 24(06): 27-29+67-68.
周明华, 陈建东, 顾忠盈, 吴新华. 2006. 谷实夜蛾[J]. 植物检疫, (03): 158-161.
Fitt G P. 1989. The ecology of Heliothis species in relation to agroeco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34(1): 17-53.
da Silva FR, Trujillo D, Bernardi O, Verle Rodeigues JC, Bailey WD, Golligan TM and Carrillo D. 2020. Comparative toxicity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Helicoverpa zea (Lepidoptera: Noctuidae) to selected insecticides[J]. Insects, 11(7): 431.
海灰翅夜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 )、夜蛾科(Noctuidae )、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
海灰翅夜蛾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包括:①成虫:虫体灰褐色,长15~20mm,翅展30~38mm;前翅灰色至浅红褐色,沿翅脉具灰白色条纹 (雄虫的翅基部和翅尖部有蓝色区域);后翅灰白色,边缘灰色,翅脉不明显。②卵:乳黄色,球形稍扁。③幼虫:长40~45mm,颜色由灰黑变为浅红或淡绿褐色至乳黄色;除了前胸之外,每节背方两侧有 2个暗色斑,其中第 1、8 节的暗斑最大;体侧具纵行的淡色和暗色带。④蛹:长15~20mm,红褐色,腹端有 2个小刺。
全年可为害多种不同的经济作物。取食棉花的叶子、果实生长点、棉蕾,偶尔也蛀食棉铃,对棉花造成重大损失。为害花生时,主要选择折叠的幼叶取食,被害严重时,可取食任何龄期的植物叶子。有时,甚至土内豆荚里正在成熟籽粒也可被该虫为害,如豇豆的豆荚和种子常常严重被害。幼虫还可蛀入番茄果内,使番茄果实不堪食用。另外,还为害多种农作物的叶子。
在 EPPO地区,海灰翅夜蛾广泛分布于阿尔及利亚,塞浦路斯,伊朗,以色列,马耳他,摩洛哥,西班牙;在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突尼斯局部分布;在丹麦,英国,芬兰,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及土耳其也曾发现,但尚未定居;在亚洲分布于约旦,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南阿拉伯酋长国和叙利亚;还广泛分布于非洲。在我国仅在浙江省杭州市有报道。
1. 加强检疫:
主要加强对其发生分布来源国的进口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口岸检疫检测;观赏植物和切花可能携带海灰翅夜蛾的各个虫态,要进行认真检查。特别注意的是,虫卵和幼龄幼虫很易被忽略,虫粪的存在是该虫为害的明显标志。
2. 冷处理
采用冷处理方法,对茼蒿属植物和香石竹插条,在不超过 1.7℃温度下至少处理 10天,可杀死任何一种虫态,但对植物可能有损伤。若温度稍高或处理持续时间稍短,则达不到根除的目的。海灰翅夜蛾的不同品系和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冷处理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3. 生物防治:
1)天敌:金小蜂科的Spodophagus lepidopterae (Risbec)的自然寄生率较高,被认为是防治海灰翅夜蛾最有潜力的天敌之一;海灰翅夜蛾捕食性天敌有毒隐翅虫属的Paederus alfierii (Koch)等;
2)病原微生物:绿僵菌[Metarhizium sp.]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Criv.) Vuill.]等对夜蛾科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灰翅夜蛾属害虫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细菌类病原微生物是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主要通过制剂施用和转Bt基因植物发挥其作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田间对海灰翅夜蛾的防治效果非常好,施用7d后,2~4龄的海灰翅夜蛾幼虫死亡率为79.5%;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Weiser)]的墨西哥品系对海灰翅夜蛾防效可达85%以上。
[1]张希玲.海灰翅夜蛾[J].植物检疫,1990(05):382-383.
[2]赵浩翔,冼晓青,郭建洋,张桂芬,王瑞,刘万学,万方浩.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海灰翅夜蛾潜在地理分布区[J].植物保护,2022,48(06):16-22+48.
[3]李红梅,刘路路,李天娇,程雨蒙,张爱环,万敏,张峰.灰翅夜蛾属重大害虫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05):23-33.
花斑皮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斑皮蠹属(Trogoderma)
花斑皮蠹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包括:①成虫。体长2~4mm,椭圆形。头及前胸背板黑色,鞘翅黑褐色,头顶有一黄褐色的中单眼,复眼球形,鞘翅褐色至暗褐色,基部有环状或半月状的赤褐色斑纹,中部和末端各有一红褐色波状纹,触角11节,胸虫棒节7-8节,雌虫4节。②卵。卵椭圆形,少数肾形,一端有多刃的肉刺;卵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③幼虫。幼虫体长6~7.5mm,背面淡乳黄色至黄褐色,体背着生长短不同的鬃毛状、羽状和分节的矛刚毛。④蛹。蛹为离蛹,长3~5mm,扁圆锥形,淡黄色,体表着生细毛。
以幼虫取食为害,十分贪食,具粉碎食物的特性;花斑皮蠹雌性成虫在交配后产卵于谷物表面,幼虫孵化后先取食谷类种子的胚芽,再取食胚乳,造成谷物种皮不规则状损伤。对于大批量货物,花斑皮蠹常在表层进行危害,使货物表面覆盖大量幼虫蜕皮、断裂的刚毛及粪便。
花斑皮蠹在国内除江苏、江西、湖北、广西、云南尚无记录外,其余各省(市) 自治区都有分布,凤舞剑等2004年、蒲冠勤等2005年报道,该虫在江苏也有分布,浦冠勤等2006年报导,我国除西藏、台湾未调查外,全国都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于阿富汗、俄罗斯、伊朗、蒙古、伊拉克、美国、墨西哥、苏联等地。
由于花斑皮蠹抗药性较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也较强,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因此,对于该虫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
① 物理防治:张善逵等1992年指出,在温度为-15℃时处理55小时,幼虫死亡率100%,温度为-10℃时,处理20天,幼虫死亡率15%。姚建等2005年试验,将昆虫标本放在冰柜中处理3天后,置于表层(温度为-18℃)的,其幼虫死亡率在0-50%,置于上层的死亡率在95-100%,置于中上层及中层(温度-28℃)的死亡率在100%。杨永茂等2004年报导,在温度为55℃时,5小时可杀死部分斑皮蠹的害虫;荆秀昆2005年报导,花斑皮蠹的过冷却点为-20℃,一般仓库设置温度与储藏物内害虫所处的小环境温度是有一定差别,所以,低温冷冻杀虫采用的低温一般应在-25℃以下,处理48-72小时才能有效的杀灭该虫。用一定剂量的60CO-r射线辐照,可以杀死花斑皮蠹的卵,受辐照的卵孵化的成虫,鞘翅变形或身体色素消失等现象。
② 生物防治:目前,对花斑皮蠹控制效果较好的生物制剂主要有白僵菌,其剂型为含孢子50-70亿个/g的粉剂,可采用喷粉、喷雾或放带菌的死虫等方法;性外激素(性信息素)对诱杀成虫有广阔的前景,花斑皮蠹雌虫产生的信息素为顺-14-甲基-十六碳烯醛,沈兆鹏等1994年在中药材仓库用斑皮蠹属信息素进行诱虫试验,结果表明能诱捕相应的储藏物昆虫,蒋小龙1993年用皱纹纸板诱捕器研究了信息素与食物油的增效作用,信息素与6种食物油结合,诱虫性明显增强,其中麦芽油或矿物油结合优于其它油的结合; Barak和Burkholder(1985)在皱纹纸板捕器中,用麦芽油、燕麦油、矿物油成功捕获花斑皮蠹幼虫;除虫脲能够抑制昆虫几丁质的合成,杀虫效果很好,印楝素对害虫具有拒食、胃毒、触杀作用,还能够抑制害虫生长发育。
③ 化学药剂防治:磷化铝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熏蒸剂,由于不正确使用或长期没有将害虫杀死,导致抗性问题恶化,不宜在应用中使用高浓度和需更长的毒性作用时间,而施药方法的改变如缓释、间歇等施药法,或通过一些熏蒸剂的混用、轮换使用等方法,可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或提高杀虫效果。如生物源农药多杀菌素,因其低毒、低残留的特性已被应用于防治储粮害虫,另外甲酸乙酯也被关注而成为磷化氢的替代品之一,速效性也优于磷化氢。
张生芳, 刘永平, 武增强. 中国储藏物甲虫(皮蠹科:斑皮蠹属).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09) : 155~157.
张生芳, 樊新华, 高渊, 詹国辉. 储藏物甲虫.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王云果. 花斑皮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十一星根萤叶甲【英文名:spotted cucumber beetle或Southern corn rootworm,SCR;学名: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根萤叶甲属(Diabrotica)。
十一星根萤叶甲具有D. u. howardi、D. u. undecimpunctata、D. u. tenella、D. u. duodecimnotata四个亚种,其中主要被关注的害虫为D. u. howardi、D. u. undecimpunctata两个亚种(庄鸣娟,2010)。D. u. howardi的成虫主要为害葫芦科植物,也可为害玉米等,喜食花,若没有花则更偏向为害葫芦科植物的叶子;幼虫主要以玉米根部为食,也可为害其他各种植物根部。D. u. undecimpunctata的成虫则对葫芦和玉米须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幼虫偏好葫芦科植物,均以玉米作为宿主完成发育和繁殖(EPPO,2022)。
十一星根萤叶甲在北美洲大部分区域、欧洲斯洛文尼亚和瑞典、大洋洲关岛上具有记载分布,在我国尚无分布。自2007年起,其所在的根萤叶甲属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十一星根萤叶甲以成虫阶段越冬。成虫躲在林地的树叶和落叶下,不冬眠,只有气温在15-20 ℃左右时才会活动。SCR一般只在暖冬地区越冬,主要是美国南部各州和墨西哥。该虫每年从这些地区向北分散,在那里形成短暂的(非越冬)种群。越冬后,成虫在春天活跃,以各种开花杂草和农作物为食。它们很容易从一种寄主植物到另一种植物,包括野生寄主和近距离生长的寄主作物。雌虫从4月下旬到6月初偏好在粗糙有裂缝且潮湿的土壤中产卵,单头可产卵200 -1200 枚,靠近幼虫寄主植物的基部。卵孵化7-10 天。幼虫钻进寄主的根部进食2-4 周,度过三龄。在三龄后期,幼虫离开寄主植物,进入土壤,进入休眠或蛹期,大概6-8 天。化蛹发生在土壳中,持续6-12 天(EPPO,2022)。
EPPO (2022) Diabrotica barberi. EPPO datasheets on pests recommended for regula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gd.eppo.int
French B W, Coates B S, Sappington T W. Inheritance of an extended diapause trait in the Northern corn rootworm, Diabrotica barberi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2014, 138:213-221.
Roehrdanz R L .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 for differentiating western and northern corn rootworm larvae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03,96(3):669-672.
庄鸣娟,高渊,陈云芳.1种检疫性有害生物——黄瓜点叶甲[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S1):91-92.
EPPO (2022) 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 undecimpunctata. EPPO datasheets on pests recommended for regula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gd.eppo.int
EPPO (2022) 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 howardi. EPPO datasheets on pests recommended for regula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gd.eppo.int
Lata D, Coates BS, Walden KKO, et al.. Genome size evolution in the beetle genus Diabrotica. G3-GENES GENOMES GENETICS, 2022,12(4). Doi:10.1093/g3journal/jkac052
巴氏根萤叶甲【英文名Northern corn rootworm,NCR;学名:Diabrotica barberi Smith & Lawrenc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根萤叶甲属(Diabrotica),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
图2. 巴氏根萤叶甲:成虫(A)、卵(B)、幼虫(C)(EPPO,2022)
巴氏根萤叶甲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包括:①成虫。体长4.8-5.6mm。头部基本颜色为黄色。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绿色或黄色,呈方形并深双瓣。小盾片黄色或黄褐色。鞘翅绿色,有时肩部和缝合的基部三分之一带琥珀色,有五个明显的波状沟,最明显的在肩胛后面并延伸到中间。鞘翅缘折绿,鞘翅缝合角圆,刻点状散且细。腹部黄色,边界橄榄色或绿色。跗节黑色,琥珀棕色或栗色。胫节二重色黄色,外缘具沥青色的或红砖色的线,或广泛变暗。腿节均匀黄色或橄榄赭色。②卵。白色的卵呈典型的卵形,长约0.6mm,宽约0.4mm。它们表面被多边形网络覆盖,每个多边形包含小坑。幼虫。幼虫长而圆柱形,向头部逐渐变细。身体是白色的,有相对较少的毛发或刺。头囊、胸板和肛板呈黄褐色。三对足呈褐色,末端有一个爪子。身体的后端有一个可伸缩的延伸或结节。
巴氏根萤叶甲幼虫寄主范围相当有限,只在禾本科植物上发育。玉米是唯一经常遭受幼虫为害的作物。值得注意的是,NCR的历史分布范围可能早于美国原住民和欧洲移民农民将玉米引入该地区。因此认为NCR原始寄主并非玉米,原始寄主目前仍未知。成虫可对玉米籽粒、玉米须和玉米穗组织造成为害。此外,成虫还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葫芦科植物的花粉为食。
幼虫以玉米的根部为食,抑制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导致植物不稳定(倒伏),造成产量损失。因此,玉米根部的隧道是危害特征症状。成虫会破坏玉米须,干扰授粉,并取食发育中的玉米粒,从而造成额外的产量损失。
此外,巴氏根萤叶甲还能携带传播南瓜花叶病毒和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图. 巴氏根萤叶甲危害玉米须(EPPO,2022)
巴氏根萤叶甲仅存在于新北区(Nearctic region),从未被引入另一个地区。它首先在科罗拉多州被发现为害玉米,此后传播到新北区中西部,东北部和东南部(EPPO,2022),在我国尚无分布。自2007年起,其所在的根萤叶甲属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巴氏根萤叶甲每年只发生一代,卵期越冬,其种群内存在部分卵表现出滞育特征,导致卵越冬2年,有时甚至达到3-4年(French et al.,2014)。雌虫产卵一组25-31 粒,于春末夏初孵化。幼虫以玉米的根部为食度过三龄。在实验室研究中,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可以在15-31.5 ℃范围内完成,野外孵化的发育阈值估计为10.2 ℃,需要865累积日度(基于10.2 ℃)。从土壤中钻出来后,成虫以玉米穗、玉米须和穗尖为食。当玉米开花时,田间的成虫数量达到高峰。随着玉米花结构的干枯,雌性巴氏根萤叶甲离开玉米田,逐渐取食杂草、草原牧草和其他作物的花。据研究,NCR的雌性和雄性平均寿命相似,在17.5 ℃时约为90 天,在30 ℃时约为42 天(EPPO,2022)。
植物检疫:2007年至今,其所在的根萤叶甲属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②化学防治: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传统的杀虫剂已被用于管理,既可以在种植时施用于土壤,以减少幼虫对根的取食,也可以空中施用,以减少丝的取食,抑制成虫种群和产卵。农业防治:作物轮作。如玉米与大豆轮作。植物抗害性:可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衍生杀虫蛋白的转基因玉米。
EPPO (2022) Diabrotica barberi. EPPO datasheets on pests recommended for regula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gd.eppo.int.
French B W, Coates B S, Sappington T W. Inheritance of an extended diapause trait in the Northern corn rootworm, Diabrotica barberi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2014, 138:213-221.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交通大学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