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地区: | 东北地区 | 华北地区 | 西北地区 | 华中地区 | 西南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南地区 | 国外 | |||||||||||||||
类型: | 病害 | 虫害 | 草害 | ||||||||||||||||||||
病害性质: | 侵染性病害 | 非侵染性病害 | |||||||||||||||||||||
病害性质: | 贮藏类 | 食叶类 | 刺吸式口器类 | 钻蛀类及穗期发生型 | 地下及苗期发生型 | ||||||||||||||||||
病害性质: | 萝藦科 | 酢浆草科 | 鸭跖草科 | 伞形科 | 桑科 | 石竹科 | 大戟科 | 十字花科 | 莎草科 | 禾本科 | 旋花科 | 车前科 | 茜草科 | 锦葵科 | 茄科 | 蔷薇科 | 菊科 | 马齿苋科 | 苋科 | 木贼科 | 蓼科 | 藜科 | 其他 |
危害器官: | 穗部 | 叶部 | 茎部 | 根部 | 系统性危害 |
谷斑皮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斑皮蠹属(Trogoderma)
谷斑皮蠹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包括:①成虫。体长1.4~3.4mm,宽0.75~1.9mm,椭圆形。头部呈暗褐色至黑色,前胸背板表皮暗褐色至黑色,表面均匀附着粗糙、半直立的黄褐色或深红褐色的刚毛,内侧和外侧的前胸背板上有模糊的淡黄白色剑形刚毛组成的斑块。鞘翅红褐色至暗褐色,表皮淡色花斑及淡色毛斑均不清晰,有2~3个模糊的黄白色剑形刚毛组成的条带。胸部和腹部红褐色,足黄褐色。颏的前缘具深凹,两侧钝圆,凹缘最低处颏的高度不及颏最大高度的1/2。雌虫交配囊骨片极小,长约0.2mm,宽0.01mm,上面的齿10~15个;雄虫的抱器呈三角形。②卵。长约0.7mm,宽约0.25mm;长筒形稍弯曲;卵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③幼虫。老熟幼虫长约5.0mm,体呈纺锤形,体背乳白色至红褐色,背板单一黄色或淡褐色,胸部和腹部着生刚毛。④蛹。雌体长约5.0mm,雄体长约3.5mm,离蛹,扁圆锥形,淡黄色,体表着生细毛。
谷斑皮蠹的卵(A)、幼虫(B)、蛹(C)和成虫(D)
(中国农业大学李志红、曾令瑜供图)
对于大批量货物,谷斑皮蠹常在表层进行危害,使货物表面覆盖大量幼虫蜕皮、断裂的刚毛及粪便。以幼虫取食为害,十分贪食,具粉碎食物的特性;谷斑皮蠹雌性成虫在交配后产卵于谷物表面,幼虫孵化后先取食谷类种子的胚芽,再取食胚乳,造成谷物种皮不规则状损伤。
谷斑皮蠹原产于印度,现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国外分布于非洲(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埃及、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桑给巴尔岛、突尼斯、赞比亚、津巴布韦)、阿富汗、孟加拉国、印度(安得拉邦、阿萨姆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西孟加拉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缅甸、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南韩、斯里兰卡、叙利亚、土耳其、也门、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希腊。在我国尚无分布。
从进口的玉米中截获到谷斑皮蠹,需采用检疫处理技术进行杀灭或使其后代不育。①化学处理:如今在谷斑皮蠹上应用最普遍的检疫处理技术为化学方法,以溴甲烷熏蒸为基础的检疫处理是国际上通用的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手段。但溴甲烷由于破坏臭氧层,已被《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确定为淘汰对象;还可利用有机磷杀虫剂甲基嘧啶磷、硅藻土等药剂对谷斑皮蠹进行防控,剂量需为控制其他仓储害虫的两倍。同时,将接触性杀虫剂(如吡咯类、有机磷杀虫剂和除虫菊)应用于装载容器表面有助于防止谷斑皮蠹在入境口岸扎根和扩散。②气调处理:在25-30℃、CO2气体浓度>60%的条件下,处理17-30天后谷斑皮蠹完全死亡。在28℃以上环境中用纯氮气处理谷斑皮蠹幼虫,6天后全部死亡。③热处理:谷斑皮蠹的滞育幼虫是热处理中最耐受的虫态,在45℃下处理397h,50℃下处理7h和60℃下处理1.2h可以完全杀死滞育幼虫。蛹在45℃下处理48h时,可使羽化的成虫不育。④辐照处理:γ射线或其他类型的辐照已被证实可作为谷斑皮蠹检疫处理的方法,γ射线和电子束加速器都可以用来对储藏类的商品进行灭虫处理。⑤辐照气调处理:200GyX射线辐照后进行15d1%氧气浓度气调处理谷斑皮蠹老熟幼虫,处理效能为99.70%。
[1]张生芳, 刘永平, 武增强. 中国储藏物甲虫(皮蠹科:斑皮蠹属).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09) : 155~157.
[2]张生芳, 刘海峰, 管维. 8种重要斑皮蠹属幼虫的鉴别. 植物检疫, 2007, 21(05):284~286
[3]张生芳, 樊新华, 高渊, 詹国辉. 储藏物甲虫.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4]李志红, 杨汉春等.动植物检疫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21.
[5]Ahmedani, M.S., Khaliq, A., and Haque, M.I. (2007). Scope of commercial formulatio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as an alternative to methyl bromide against Trogoderma granarium. Pak. J. Bot. 11, 316–320.
[6]EPPO/CABI. 1997. Trogoderma granarium. In I.M. Smith, D.G. McNamara, P.R. Scott, & M.
[7]Holderness, eds. Quarantine pests for Europe, 2nd edition. Wallingford, UK. CAB International. 1425 pp.
[8]ISPM 27. Diagnostic protocols for regulated pests DP 3: Trogoderma granariumEverts (2016). Rome, IPPC, FAO.
[9]Kamionek, M., and Sander, H. (1977). The pathogenicity of Neoaplectanacarpocapsaein relation to its hosts in two-species combinations. J. Agric. Sci. Technol. 1, 43–54.
[10]Quarles, W. (1992). Diatomaceous earth for pest control. IPM Practitioner 14, 1–11.
[11]Spratt E, Dignan G, and Banks HJ. (1985). The effects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air on Trogoderma granarium(Everts) (Coleoptera: Dermestidae). J. Stored Prod. Res. 21:41–6.
[12]Vassilakos, T.N., Jordi, R., Cristina, C., Iturralde-Garcia, R.D., and Athanassiou, C.G. (2019). Efficacy of Modified Atmospheres on Trogoderma granarium(Coleoptera: Dermestidae) and Sitophilus zeamais(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J. Econ. Entomol. 112, 2450–2457.
[13]Wilches, D.M., Laird, R.A., Floate, K.D., and Fields, P.G. 2016. A review of diapause and tolerance to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dermestids (Coleoptera). J. Stored Prod. Res 68, 50–62.
[14]Zhao Qingying, Li Tianxiu, Song Zijiao, Sun Tao, Liu Bo, Han Xin, Li Zhihong, Zhan Guoping. Combination of modified atmosphere and irradiation for the phytosanitary disinfestation of Trogoderma granariumEverts (Coleoptera:Dermestidae). Insects, 2021, 12(05):442.
病原为高粱附球孢菌(Epicoccum sorghinum)
(云南农业大学何月秋)
病斑圆形、长形至长方形,0.3~2.0厘米。
病斑最初较小,淡绿色,散生于叶片表面。随着时间推移,病斑变白、变干,有或无深褐色边缘,类似百草枯除草剂引起的药害斑点。病斑具有穿透性,反正面大小和颜色几乎完全相同。后期会出现破裂穿孔。发病严重时,病斑合并成不规则的大病斑,长达10厘米,乃至覆盖整个叶片,造成叶片枯死。
2015年,怀化金亿玉米研究所首次在云南临沧育种站发现,2019年,白斑病蔓延到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重大病害。2020、2021年,湖北省恩施、宜昌大面积发生,面积达到数万亩,2020年,仅湖北省鹤峰县就发生3万多亩,海拔400-1300米都有发生。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也零星发生。
白斑病从玉米拔节期至玉米蜡熟期都能发病,一般在玉米灌浆期之后在玉米叶片和苞叶上开始大规模出现病斑。病原菌在田间可多次反复侵染玉米组织,特别是当夜间温度超过14℃时,加之雨水多/潮湿/结露重时,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病原菌孢子容易侵入玉米组织。
1、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发现,在病害发生初(前)期及时开展防控,减轻病害危害程度,控制其蔓延。
2、防控药剂可选用丙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剂。
首先在幼嫩的心叶上表现症状,叶片脉间组织黄化,形成黄绿相间条纹,严重时失绿部位形成褐色或者棕褐色坏死斑。在石灰性土壤,或者过量施用石灰等碱性肥料的土壤中容易发生。
播种前每亩用1-2kg硫酸锰和有机肥混匀后撒施地面,翻耕入土。叶面喷施0.05%-0.1%的硫酸锰溶液,每亩地0.1-0.2kg。
基部老叶最先表现症状,从叶片尖端开始沿叶缘黄褐色枯死,呈“倒V”字型,俗称“镶金边”。植株的根系和正常植株相比较,缺钾初期根系发达,后期根系细弱,干重和根冠比下降,易早衰,玉米植株总生物产量降低。
叶片缺钾的典型症状—镶金边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叶片缺钾的典型症状—镶金边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缺钾的幼苗(左)和正常的幼苗(右)对比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低钾地块用农家肥或有机肥做基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有效的增加土壤中钾元素含量。对速效钾含量低于100mg/kg的土壤,每年补施钾肥225 -300 kg/hm2 ,对速效钾含量在150mg/kg左右的土壤补施钾肥150 -225 kg/hm2。在玉米苗期发病时, 可叶面喷施浓度为1-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沟施钾肥30 kg左右,并配合施入20kg尿素,切不可单施氮肥,以免加剧病情。
人纹污灯蛾 Spilarctia subcarnea,鳞翅目,灯蛾科,污灯蛾属。
异名:红腹灯蛾,红腹白灯蛾。
卵:扁球形,淡绿色,直径约0.6mm。
幼虫:一般7龄,末龄幼虫46-60mm长,头较小,黑色,体黄褐色,密被棕黄色长毛;中胸及腹部第l节背面各有横列的黑点4个;腹部除尾部外各节着生毛瘤12-16个,体背出现由白斑组成的纵线3条。老熟时全体变黑色,白斑消失,体毛棕黑色,腹部紫红色或橙色,气门、胸足、腹足黑色。
蛹:体长22-24mm,深褐色,腹部末端有一束短而粗的臀刺,一般12根。蛹茧黄色丝质,杂有土粒和体毛。
成虫:体长20-26mm,翅展37-46mm。头部和胸部、翅白色。下唇须红色,顶端黑色,腹部背面除基节与端节外皆红色,背面、侧面具黑点列。前翅外缘至后缘有一斜列黑点,两翅合拢时呈人字形,后翅白色,有时略染红色,呈粉红色。
人纹污灯蛾幼虫 (图片来源见水印)
人纹污灯蛾成虫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人纹污灯蛾成虫 (图片来源见水印)
人纹污灯蛾幼虫食叶,吃成孔洞或缺刻。
人纹污灯蛾其他寄主还有蔷薇、月季、榆等。
人纹污灯蛾在各地发生的世代各异。在北方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5月羽化。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飞翔力弱。卵产在叶片背面呈块状,第一代幼虫孵化后在5-6月开始为害,初孵化幼虫具有集群性,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受到震动后落地假死,蜷缩成环。9月以后,老熟幼虫开始向沟坡、田埂、缝穴等处转移化蛹越冬。
人纹污灯蛾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农业防治:收割玉米玉米之后,及时翻耕,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的基数。
物理防治:用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虫体较大的时候可以人工捕捉,连续捕捉2-3次。
生物防治:使用青虫菌原粉(100亿个活孢子/克)撒施于玉米雌穗或兑水喷雾。
化学防治方法:
1.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按100mL,兑水拌土15kg,配成毒土,在傍晚撒施毒土,或者喷施乳油的稀释液。
2.必要时可喷施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者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倍液组合。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俗称秋黏虫(Fall Armyworm),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
草地贪夜蛾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雌蛾每次可产卵100-200粒,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草地贪夜蛾的卵粒圆顶型,直径约为0.4 mm,卵上通常覆盖浅灰色的绒毛,即雌蛾鳞片。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逐渐变为棕色。 1龄幼虫体色黄绿色,头部青黑色,仅1.7 mm长。2龄幼虫头部由青黑色变为橙黄色,从2龄末期开始体背变为褐色。低龄幼虫体表具有白色纵条纹,各腹节背面都有4个长有刚毛的黑色或黑褐色斑点。1、2龄时各腹节背面斑点大小一致。从3龄开始,第8、9腹节背面的斑点显著大于其他各节斑点、并表现出特有的排列特征, 即第8腹节4个斑点呈正方形排列,第9腹节的4个斑点呈梯形排列,其他各腹节的4个斑点虽然也呈梯形排列,但方向与第9腹节相反。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头部V形纹与前胸盾板中央的条纹一起形成的白色或浅黄色倒Y形纹。高龄幼虫的体色多变,体色有淡黄色、 橄榄绿、 棕色、暗灰色或黑色, 体长通常为30-36mm。幼虫的表皮粗糙,有皱纹和颗粒状的结构。
草地贪夜蛾会在地下化蛹,还为自己搭建一个土制蛹室,等待羽化。蛹为长椭圆形,蛹长14-18mm,胸径4.5mm宽,初化蛹时为白色,逐渐变为棕色,红棕色。蛹腹部末端有一对短而粗壮的臀棘,两根棘的基部分开;棘基部稍粗, 向端部逐渐变细。气门黑褐色,椭圆形并显著外凸。蛹腹部背面第5~7节各节上端有一圈圆形刻点,刻点中央凹陷。
草地贪夜蛾的成虫体色多变,从暗灰色、深灰色到淡黄褐色均有。雄蛾体长16-18mm,前翅长10.5-15mm。雌蛾个体稍大,体长18-20mm。前翅长11-18mm。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面上有淡黄色椭圆形的环形斑,环形斑下角有一个白色楔形纹,翅外缘有一明显的近三角形白斑。雌虫前翅多为灰褐色或灰色和棕色的杂色,无明显斑纹。雌蛾和雄蛾的后翅都为银白色 有闪光边缘有窄褐色带。
草地贪夜蛾幼虫有6 个龄期,以6 龄幼虫为害最为严重(Abrahams et al.,2017)。在玉米上,低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高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甚至长出的新叶严重被害,呈破烂状,也可取食未抽出玉米雄穗和幼嫩果穗(FAO,2017)。在西非和中非,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为害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非洲本土的同属昆虫(IITA,2016)。
草地贪夜蛾是全变态昆虫,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 个虫态(CABI,2016)。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环境温度及寄主植物不同而具有差异,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分别为2-3、13-14、7-8、10 d 左右(Prasanna et al.,2018)。草地贪夜蛾对温度的适应性强,11-30 ℃都是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8 ℃条件下,30 d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Prasanna et al.,2018)。由于草地贪夜蛾没有滞育现象,它们会迁飞到气候温度适宜的地区周年繁殖(Abrahams et al.,2017),如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的南部(Sparks,1979)、以及气候、寄主条件适宜的中、南美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都可周年繁殖(Abrahams et al.,2017)。
在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均有分布,呈蔓延之势。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也可周年繁殖为害,推测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以及福建和云南的南部年发生6-8 代,海南9-10 代(王磊等,2019)。
草地贪夜蛾寄主范围极广,玉米是其主要寄主。水稻、棉花、高粱、苜蓿、大麦、荞麦、燕麦、粟、花生、黑麦草、甜菜、苏丹草、大豆、烟草、番茄、马铃薯、洋葱、小麦等80余种植物均是其寄主。
其低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老熟幼虫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还会取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草地贪夜蛾30天左右一个世代,而且它没有滞育现象,能越冬存活,要是气候、寄主条件适合能够周年繁殖。
草地贪夜蛾迁飞能力极强。草地贪夜蛾短时间内远距离迁飞与低空急流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2019年1月11日在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玉米,并监测到定殖种群。截至2019年4月23日,云南省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红河、西双版纳、玉溪、文山、楚雄等9市(州)31县(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百色、南宁、崇左、玉林、钦州、贵港、北海等8市18县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先后发现草地贪夜蛾。
分区治理对策、联防联控对策(杨普云等,2019),以及应急防控对策和长期防控对策(王磊等,2019)。分区治理对策是指根据草地贪夜蛾周年循环为害习性、从南到北可将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区域分为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根据防控目标及发生时期的不同,侧重不同防控技术,做到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杨普云等,2019)。联防联控对策是指在国际上加强和开展与世界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学术合作和信息交流,借鉴参考国外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经验和技术;国内不同区域间及时沟通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到协调防控(杨普云等,2019)。应急防控对策是指迅速采取诱杀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来控制成虫和幼虫,主要针对的是虫情突发和重发情况。
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监测技术、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杨普云等,2019)。监测技术指利用地面测报灯、高空测报灯、性诱剂和田间人工调查来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进行监测,指导区域性治理(刘杰等,2019)。农业防治主要从栽培管理、作物布局、品种抗性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创造一个不利于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的农田生态环境,更侧重于提前预防。对于种植面积较小、资金不充足的小农户,适合通过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播期等农业生态调控措施来预防草地贪夜蛾为害(郭井菲等,2018;Harrison et al.,2019)。理化诱控主要指利用灯诱、性诱和食诱技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进行诱杀(杨普云等,2019)。生物防治主要指利用天敌昆虫( Ayil-Gutiérrez et al.,2018;Shylesha et al.,2018)、微生物农药(FAO,2018;Grijalba et al.,2018)、植物源农药(Giongo et al.,2016;Sâmia et al.,2016;Martínez et al.,2017;Montenegro et al.,2018;Ramalho et al.,2018)、昆虫致病线虫(Landazabal et al.,1973)来防治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是防治草地贪夜蛾最常用的方法(Fernandes et al.,2018)。国际上常用氟氯氰菌酯、氯虫苯甲酰胺、顺式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等杀虫剂来防治草地贪夜蛾(Lewter and Szalanski,2007)。虽然国内尚无注册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来防治草地贪夜蛾,但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甲胺磷、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氰菊酯等农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赵胜园等,2019a)。除化学农药外,多杀霉素、苏云金芽孢杆菌、阿维菌素与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也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赵胜园等,2019b)。
[1]郭井菲, 何康来, 王振营.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发展趋势及防控对策[J]. 应用昆虫学报,2019, 56(3): 361-369.
[2]郭井菲,静大鹏,太红坤,张爱红,何康来,王振营.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及与3种玉米田为害特征和形态相近鳞翅目昆虫的比较[J].植物保护,2019,45(02):7-12.
[3]吴秋琳,姜玉英,胡高,吴孔明.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J/OL].植物保护:1-13[2019-05-17]. https://doi.org/10.16688/j.zwbh.2019207.
[4]吴秋琳,姜玉英,胡高,吴孔明.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J/OL].植物保护:1-13[2019-05-17]. https://doi.org/10.16688/j.zwbh.2019207.
玉米大斑病病原为玉米大斑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e, 属于无性类真菌突脐蠕孢属,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 Subramanian et Jain、Bipolaris turcica (Pass.) Shoemaker。有性态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 Leonard et Suggus,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刚毛座腔菌属。分生孢子梗多从发病叶片的气孔伸出,2-6根从生,一般不分枝, 2-8个隔膜,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膝状弯曲。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曲处,梭形,灰橄榄色,中间宽两端细,顶端细胞钝圆,基部细胞成尖锥形。分生孢子具有2-8个隔膜,大多数为4-7个隔膜,长58-140μm,宽15-22μm。分生孢子的脐点明显突出于基部细胞之外,萌发时芽管由两端长出,越冬时候往往形成厚垣孢子。PDA培养基中菌落近圆形,气生菌丝灰色,菌落背面橄榄色。
玉米大斑病孢子形态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苏前富提供)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以危害叶鞘和苞叶,甚至于籽粒。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小点或者是灰绿色小斑点,田间多见症状为灰绿色小斑点,随后病斑延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颜色较深。病斑一般长5-10cm,宽为1-2cm,有时会更长更宽。发病严重时,病斑常常会相互汇合成一片,致使叶片萎蔫,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病斑上会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苞叶和籽粒发病,病斑也多为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病斑。在抗性品系上,病斑很小,椭圆形,病斑延叶脉扩展,常形成褐色坏死条纹。
玉米大斑病在感病品种叶片上的典型症状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苏前富提供)
玉米大斑病在抗病与感病品种上的比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苏前富提供)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寄主病残体内越冬;种子和堆肥里的病原菌体也可以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越冬期间,分生孢子往往会原生质体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厚垣孢子,越冬之后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不高。而病残体中越冬的菌丝菌在来年玉米生长的季节,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便会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分生孢子落到叶片上之后,条件适合,2h即可萌发。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首先产生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入侵丝。入侵丝大多从玉米表皮细胞或者表皮细胞间隙直接侵入,也有从气孔入侵的,而且叶片的正反面都可以入侵。适温(23-25℃)下,病原菌的整个入侵过程在6-12h即可完成。侵入丝侵入玉米细胞后产生泡囊组织,再从泡囊组织产生次生菌丝向四周蔓延扩展。病原菌成功侵入10-14d之后,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梗会从气孔伸出,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作为再侵染源,条件适宜,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可以多次侵染,传播。尤其是春玉米和夏玉米混作区。
7、8月,如果平均气温偏低,在20-25℃,日照不足,多雨高湿(相对湿度在90%以上),则利于玉米大斑病发生。因此北方玉米产区6-8月易发生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南部山区,冷凉的玉米产区。目前,玉米大斑病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山西等地发生较重。
在病害常发的地区,应该淘汰高感品种,选择种植发病轻,籽粒灌浆和脱水快的品种。
还可以通过适期早播,与矮秆作物间作,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来提高植株抗性,收获后及时处理带病秸秆。
化学防治应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及时喷施杀菌剂。药剂可选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扬彩)、30%苯甲·丙环唑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25%苯醚甲环唑乳油。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石洁提供)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的无性态为玉蜀黍双极蠕孢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akaer。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Drechslera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ubram. et Jain。有性态为异旋腔孢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Drechsler,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
分生孢子梗会从发病叶片的气孔伸出,2-3根束生,褐色,3-15个隔膜,不分枝。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长出,长椭圆形,褐色,两端钝圆,中间粗两端细,多数孢子会向一侧弯曲。分生孢子具有3-13个隔膜,长30-115μm,宽10-17μm,脐点凹陷于基部细胞内。芽管多从分生孢子两端萌发。在枯死的病组织中,偶尔可见子囊壳,多数情况需要诱导产生。子囊壳黑色,球形,喙部明显。其通常埋在寄主发病组织中,表面可长出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内部着生近似圆桶状的子囊。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柄。子囊内大多有4个线状、无色透明、具有5-9个隔膜的子囊孢子,大小为147-324μm×6-9μm。子囊孢子在子囊内相互缠绕成螺旋状,萌发时每个细胞均可长出芽管。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一般苗期发病比较轻,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以危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常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渐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后期成椭圆形或纺锤形,对与有的感病品种,病斑无明显边缘,不受叶脉限制。对于抗病品种,病斑多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一般不会扩展。感病品种上的病斑常常会相互联合,致使叶片萎蔫,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病斑上会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但是存活率不高。上一年玉米收获之后留在田间尚未充分腐烂分解的病残体是初侵染。种子带菌一般不传播,但T小种有时可以由种子传播。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在来年玉米生长的季节,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便会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具有水膜的时候萌发芽管,芽管从气孔或叶片表皮细胞直接侵入寄主。适温下,病害潜育期为24h,5-7d可形成典型病斑。典型病斑在潮湿条件下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作为再侵染源,条件适宜,玉米的一个生长季节可以多次侵染,传播。6月的降水量大,温度适宜有利于菌源的积累。到7、8月,如果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多,湿度大,则玉米小斑病发生较重。
玉米小斑病在我国主要发生于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广东广西、陕西、湖北等地。四川、上海、福建、江苏、湖南、重庆等地也有发生。
玉米小斑病抗病品种
品种名称 | 小斑病 | 品种名称 | 小斑病 | 品种名称 | 小斑病 | 品种名称 | 小斑病 | 品种名称 | 小斑病 |
郑单958 | S | 中科4号 | R | 源育66 | MR | 金阳光7号 | MR | 宛玉868 | MR |
登海605 | S | 蠡玉86 | S | 聊玉23号 | MR | 连胜188 | R | 巡天1102 | R |
先玉335 | S | 宇玉30 | MR | 华皖267 | S | 三北21 | MR | 苏玉10号 | MS |
浚单20 | R | 美豫5号 | MR | 浚单26 | R | 西星黄糯958 | MR | 益丰29 | MR |
伟科702 | S | 农华101 | S | 滑玉15 | R | 金豫8号 | HR | 新单38 | R |
隆平206 | R | 中科玉505 | MR | 陕科6号 | S | 金海13号 | S | 洛单248 | R |
大丰30 | R | 强盛369 | MR | 怀玉208 | MR | 黎乐66 | MR | 太育1号 | MR |
联创808 | S | 先玉047 | S | 津北288 | MR | 晋单52 | R | 秀青74-9 | R |
中单909 | S | 吉祥1号 | MR | 鲁单981 | R | 三北218 | S | 洛单6号 | S |
蠡玉16 | S | 先科338 | MR | 豫安3号 | MR | 承玉5 | R | 大成168 | S |
沃玉964 | S | 滑玉168 | MR | 江玉877 | MR | 邯东599 | R | 德利农988 | S |
裕丰303 | S | 太玉339 | R | 圣瑞999 | MR | 永研1018 | R | 良硕88 | MR |
登海618 | S | 纪元128 | MR | 农单116 | MR | 伟科966 | MR | 金海604 | MR |
德单5号 | MR | 豫禾988 | MR | 迪卡653 | MR | 济玉901 | R | 金海702 | MR |
金海5号 | S | 邢玉10号 | MR | 金赛211 | R | 齐单1号 | R | 连胜216 | S |
中科11 | MR | 登海3622 | R | 菏玉167 | R | 泛玉298 | MR | 西多Q1 | R |
苏玉29 | S | 屯玉808 | R | 济单7号 | MR | 邯丰79 | R | 天泰33号 | MR |
浚单29 | R | 冀农1号 | S | 苏玉30 | MR | 漯单9号 | MR | 浚单22 | MR |
蠡玉35 | R | 汉单777 | S | 天泰55号 | S | 登海11 | R | 先玉688 | HS |
华农138 | S | 农单902 | MR | 石玉9号 | S | 中金368 | R | 滑玉13 | R |
京农科728 | S | 苏玉20 | R | 全玉1233 | S | 菏玉127 | R | 天塔5号 | R |
蠡玉88 | R | 鲁单818 | MR | 华盛2000 | HR | 瑞华968 | MR | 洛玉8号 | MR |
农大372 | MR | 邦玉339 | R | 登海662 | S | 众信338 | R | 京科220 | R |
邢玉11号 | S | 蠡玉37 | S | LM518 | R | 航星118 | MR | 登海678 | R |
聊玉22号 | R | 秦龙14 | S | 濮单6号 | S | 金禾130 | MR | 华农866 | MR |
正大12 | MR | 邯玉66 | R | 金来玉5号 | R | 金亿1157 | MR | 北青310 | MR |
农大108 | MR | 华良78 | MR | 滑玉12 | MR | 金亿219 | S | 京品50 | MR |
迪卡517 | S | 洛玉7号 | S | 菏玉157 | MR | 金亿418 | MR | SK567 | MR |
隆平208 | MR | 万瑞5号 | R | 肃玉1号 | S | 经禾168 | MR | NK718 | S |
强盛101 | MR | 丹玉86 | MR | 鲁单9088 | MR | 垦玉999 | MR | 必祥616 | R |
金赛38 | MR | 承玉15 | R | 先玉045 | MR | 黔单88 | MR | 登海6188 | MR |
金赛29 | MR | 太玉511 | MR | 秋乐218 | MR | 青青100 | MR | 东玉158 | S |
创玉198 | R | 纪元168 | R | 青农11 | R | 青青700 | MR | 甘优661 | MR |
登海701 | S | 丰乐21 | R | 迪卡667 | MR | 青青921 | R | 冠昇601 | S |
龙生2号 | MR | 农华816 | MR | 皖玉708 | R | 雅玉988 | MR | 豪威556 | S |
北青210 | MR | 鲁宁776 | MR | 伟育2号 | MR | 永越88 | MR | 恒硕167 | MR |
德发5号 | R | 先玉1140 | MR | 石玉7号 | S | 友玉106 | S | 衡玉321 | MR |
蠡玉18 | MR | 苏玉33 | R | 威玉17 | R | 友玉988 | S | 宏瑞2081 | MR |
潞鑫2号 | MR | 兴农998 | MR | 邦玉359 | S | 正玉983 | MR | 惠民157 | S |
巡天2008 | S | 美锋0808 | S | 鲁单9066 | MR | 天益青9号 | S | 机玉110 | S |
济丰96 | MR | 联创3号 | R | 怀玉23 | S | 粮源糯2号 | MR | 冀玉3421 | MR |
德玉4号 | MR | 豫单606 | MR | 金来98 | S | 郑甜78 | HR | 九粟907 | S |
农乐988 | R | 锐步1号 | R | 振杰4号 | S | 苏玉糯602 | S | 洰丰G136 | R |
中地88 | MR | 滑玉16 | MR | 广德5 | HR | 郑黄糯968 | MR | 科试647 | MR |
梦玉908 | MR | 豫龙凤1号 | MR | YF3240 | S | 焦点糯517 | MR | 科腾918 | MR |
东单60 | R | 华皖602 | R | 金诚12 | S | 金玉糯9号 | R | 联研155 | R |
蠡玉6号 | R | 高玉2067 | R | 秀青835 | MR | 科花糯828 | S | 良玉DF31 | MR |
大玉3号 | R | 源玉66 | MR | 豫单9953 | MR | 苏科糯1501 | S | 鲁单888 | R |
金阳光6 | S | 鑫丰6号 | MR | C1212 | MR | 天贵糯932 | MR | 孟玉338 | MR |
怀玉5288 | S | 纪元198 | MR | C6361 | S | 万黄甜糯1015 | S | 明天517 | S |
保玉1号 | R | 宝单8号 | MR | 丰德存玉10号 | MR | 双色甜5号 | MR | 宁玉721 | MR |
鲁单999 | MR | 承玉18 | MR | 奥玉503 | S | 维甜1号 | HR | 濮玉18 | MR |
登海6702 | MR | 黑马603 | MR | 百玉5875 | S | 粤甜28 | HS | 圣瑞565 | S |
天泰16号 | MR | 滑玉11 | R | 北青340 | MR | 浙甜11 | MR | 双惠87 | MR |
鲁宁184 | R | 金秋963 | MR | 必祥617 | MR | 泰鲜甜1号 | S | 硕育668 | MR |
士海916 | R | 新科19 | MR | 创玉102 | S | 夏甜都都 | R | 太玉339 | MR |
浚单18 | R | 桥玉8号 | HS | 滑玉127 | MR | 仲甜5号 | R | 万盛103 | S |
农单113 | MR | 鲁单9006 | S | 机玉12 | MR | 北农青贮368 | MR | 伟育618 | MR |
金博士658 | MR | 士海828 | MR | 金北209 | MR | 大京九26 | R | 沃玉3号 | MR |
沃锋9号 | S | 洛玉5号 | S | 金诚6 | MR | 成青398 | MR | 五谷563 | R |
滑丰8号 | S | 齐单128 | R | 科玉188 | MR | 荣玉青贮1号 | S | 先玉1650 | S |
豫单802 | MR | 联丰20号 | S | 农华208 | MR | 饲玉2号 | S | 先玉1656 | S |
郑单988 | S | 枣玉8号 | R | 晟玉18 | S | 中玉335 | S | 翔玉218 | S |
金玉698 | S | 漯玉336 | R | 苏玉44 | MR | 涿单18 | MR | 翔玉998 | S |
苏玉23 | HR | 庐玉9105 | S | 万盛69 | MR | 佳球105 | R | 新单68 | MR |
豫丰3358 | MR | 登海858 | MR | 伟育2号 | MR | 金450 | R | 宇慧369 | MR |
正弘658 | S | 国豪玉23号 | R | 先玉1140 | S | 申科爆2号 | R | 裕丰512 | S |
郑单2265 | MR | 金博士129 | R | 新单61 | MR | 申科爆3号 | MR | 源育157 | MR |
众玉88 | S | 金博士158 | MR | 秀青829 | S | 沈爆6号 | R | 兆育107 | S |
纵横618 | S | 金博士866 | S | 院玉66 | MR | 沈爆7号 | MR | 兆育261 | S |
京科968 | S | 隆白1号 | S | SAU1402 | S | 东单913 | S | 金百甜15 | MR |
川单308 | R | 隆单1604 | S | 帮豪玉208 | MR | 富育1512 | MR | 闽双色4号 | HS |
鼎程811 | S | 隆黄2502 | MR | 高科玉138 | MR | 九玉Y02 | MR | 苏科甜1506 | S |
泓丰159 | S | 潞玉1681 | S | 昊玉501 | MR | 浚单509 | S | 万鲜甜159 | S |
金单68 | S | 强盛520 | MR | 禾康9号 | MR | 齐单109 | S | 万鲜甜178 | S |
金单98 | S | 天宇502 | R | 华玉12 | MR | 硕秋518 | S | 粤甜29号 | HS |
金玉102 | MR | 巡玉608 | MR | 吉圣玉1号 | MR | 新科891 | S | 珍甜368 | HS |
康农玉508 | R | 仲玉1181 | MR | 吉圣玉207 | S | 永优1573 | MR | 郁青358 | S |
隆瑞696 | S | 京科糯2016 | S | 杰单158 | MR | 郑原玉8 | S | C1210 | S |
隆瑞8号 | S | BM488 | S | 密甜糯4号 | S | 登海857 | S | ND376 | S |
绵单232 | MR | 农科甜601 | S | 农科糯303 | S | 渝豪单2号 | MR | 东单2184 | S |
天艺193 | MR | 斯达甜219 | Y | 斯达糯32 | S | 正昊235 | MR | 东单6531 | MR |
先玉1382 | S | 萃甜618 | S | 华耐甜糯101 | MR | 华美甜368 | S | 江甜088 | S |
防治农药登记: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农药类别
剂型
总含量
有效期至
登记证持有人
PD84119-8
代森铵
杀菌剂
水剂
45%
2023/12/2
辽宁省丹东市农药总厂
PD84119-7
代森铵
杀菌剂
水剂
45%
2020/2/23
天津市兴光农药厂
PD84119-12
代森铵
杀菌剂
水剂
45%
2020/4/21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PD84119-11
代森铵
杀菌剂
水剂
45%
2025/1/11
菏泽茂泰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D20184323
肟菌·戊唑醇
杀菌剂
悬浮剂
30%
2023/11/5
拜耳股份公司
PD20171488
氟唑·福美双
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
27%
2022/8/21
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PD20170727
戊唑·嘧菌酯
杀菌剂
悬浮剂
32%
2022/4/10
北京富力特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PD20160012
丙环·嘧菌酯
杀菌剂
悬乳剂
18.70%
2021/1/26
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PD20141777
丙环·嘧菌酯
杀菌剂
悬乳剂
18.70%
2024/7/14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PD20122083
嘧菌·戊唑醇
杀菌剂
悬浮剂
22%
2022/12/24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地老虎,成虫体长 17~23mm、翅展 40~54mm。头、胸部背面暗褐色,足褐色,前足胫、跗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褐色环纹。前翅褐色,前缘区黑褐色,外缘以内多暗褐色;基线浅褐色,黑色波浪形内横线双线,黑色环纹内1圆灰斑,肾状纹黑色具黑边、其外中部 1 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中横线暗褐色波浪形,双线波浪形外横线褐色,不规则锯齿形亚外缘线灰色、其内缘在中脉间有 3个尖齿,亚外缘线与外横线间在各脉上有小黑点,外缘线黑色,外横线与亚外缘线间淡褐色,亚外缘线以外黑褐色。后翅灰白色,纵脉及缘线褐色,腹部背面灰色。
叶面被咬成小孔、缺刻状;危害生长点或从根茎处蛀入嫩茎中取食,造成萎蔫苗或空心苗;大龄幼虫常把幼苗齐地咬断,并拉入洞中取食,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垅。幼虫有转株危害习性。
大地老虎一年发生1代,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一年发生2~7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卵多散产在贴近地面的叶背面或嫩茎上,也可直接产于土表及残枝上。
防治农药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农药类别 | 剂型 | 总含量 | 有效期至 | 登记证持有人 |
PD20183102 |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 杀虫剂 | 颗粒剂 | 5亿PIB/克 | 2023/7/23 | 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PD20172520 | 吡虫·硫双威 | 杀虫剂 | 悬浮种衣剂 | 35% | 2022/10/17 | 宁波三江益农化学有限公司 |
PD20171109 | 氯虫苯甲酰胺 | 杀虫剂 | 种子处理悬浮剂 | 50% | 2022/5/31 | 美国杜邦公司 |
PD20170434 | 丁硫·戊唑醇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8% | 2022/3/9 | 江苏天禾宝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
PD20152283 | 溴酰·噻虫嗪 | 杀虫剂 | 种子处理悬浮剂 | 40% | 2020/10/20 |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
PD20150115 | 毒死蜱 | 杀虫剂 | 颗粒剂 | 0.50% | 2025/1/7 | 四川省川东丰乐化工有限公司 |
PD20132359 | 丁·戊·福美双 | 杀菌剂/杀虫剂 | 悬浮种衣剂 | 20.60% | 2023/11/20 | 山东乐邦化学品有限公司 |
PD20130834 | 丁硫克百威 | 杀虫剂 | 种子处理乳剂 | 47% | 2023/4/22 | 沈阳化工研究院(南通)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PD20120543 | 吡·福·烯唑醇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5% | 2022/3/28 | 武威春飞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
PD20111339 | 氯氰·福美双 | 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3% | 2021/12/6 | 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
PD20100677 | 氯虫苯甲酰胺 | 杀虫剂 | 悬浮剂 | 200克/升 | 2025/1/15 | 美国富美实公司 |
PD20093139 | 福·克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5% | 2024/3/11 | 江苏天禾宝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
PD20092303 | 福·克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20% | 2024/2/24 | 黑龙江省绿洲农药厂 |
PD20091116 | 克·酮·福美双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5% | 2024/1/21 | 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PD20086282 | 甲柳·福美双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5% | 2023/12/31 | 吉林市吉九农科农药有限公司 |
PD20085415 | 福·克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20% | 2023/12/24 | 辽宁省葫芦岛金信化工有限公司 |
PD20084937 | 克百威 | 杀虫剂 | 悬浮种衣剂 | 10% | 2023/12/22 | 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PD20084814 | 福·克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20% | 2023/12/22 |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
PD20084801 | 福·克 | 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20% | 2023/12/22 | 黑龙江省哈尔滨龙志农资化工有限公司 |
PD20084563 | 克百·三唑酮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9% | 2023/12/18 | 沈阳化工研究院(南通)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PD20084180 | 甲柳·福美双 | 杀虫剂 | 悬浮种衣剂 | 20% | 2023/12/16 | 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 |
PD20083872 | 辛硫磷 | 杀虫剂 | 水乳种衣剂 | 3% | 2023/12/15 | 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 |
PD20083570 | 福·克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5% | 2023/12/12 | 重庆种衣剂厂 |
PD20083468 | 福·克 | 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20% | 2023/12/12 | 新疆锦华农药有限公司 |
PD20083245 | 萎·克·福美双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25% | 2023/12/11 | 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
PD20083199 | 克·醇·福美双 | 杀虫剂/杀菌剂 | 悬浮种衣剂 | 16% | 2023/12/11 | 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 |
Chenopodium album L 别名:灰菜、灰条、落藜。
一年生草本,株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枝上升或开展。叶互生,叶面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嫩叶正面常有白色或紫红色粉粒,随着叶片龄期增长渐渐消失,背面通常有粉粒。叶有长叶柄,花两性,腋生或顶生的圆锥形花序,花被裂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有纵隆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微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种子横生,双凸镜形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
花期7-8月,果期9-10月,种子繁殖。从早春到晚秋种子均可萌发。为旱田最常见的杂草,多生于田间、路旁、荒地、及村庄附近。分布于全国各地。
藜科杂草防除,常用乙草胺,莠去津,异丙甲草胺进行博后苗期土壤封闭处理;在玉米3-5叶期选用硝磺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砜嘧磺隆,烟嘧磺隆等进行茎叶处理。
该病致病菌为尾孢属真菌,有性态为球腔菌属 (Mycosphaerella Johns ),但在自然界中罕见;无性态为玉蜀黍尾孢 (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et Daniels),玉米尾孢 (Cercospora zeina Crous et Braun),高粱尾孢玉米变种(Cercospora sorghi var.maydis Ellis et Everh)。我国灰斑病病原菌在北方主要为玉蜀黍尾孢,在南方主要为玉米尾孢。玉蜀黍尾孢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无色,倒棍棒形或近圆柱形,1-10个隔膜,大小为(30-100)μm×(4-9)μm。玉米尾孢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无色,宽纺锤形,3-5个隔膜,大小为(60-75)μm×(7-8)μm,少数长达100μm。
玉米尾孢菌孢子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晓提供)
培养性状:玉蜀黍尾孢菌落灰黑色,生长慢,但快于玉米尾孢,多产生紫红色尾孢菌素;玉米尾孢菌落灰黑色,生长慢于玉蜀黍尾孢,不产生紫红色尾孢菌素。
玉米尾孢菌菌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晓提供)
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逐渐变为灰色、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的病斑边缘为褐色。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并受到叶脉限制,两端较平,典型病斑呈矩形,大小为(0.5-50)mm×(0.5-4)mm。田间湿度高时,在病斑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集,呈矩形条斑,常多个病斑连成片而造成叶片枯死。在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上,病斑较小,不规则,常常在病斑外围有褐色的边缘。
玉米灰斑病症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晓提供)
玉米灰斑病田间症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晓提供)
秋季收获后的玉米秸秆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场所,病菌主要以菌丝体的方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春季到来后,适宜的温度及降雨使越冬病菌恢复生长,产生新分生孢子,并通过风雨作用,传播至玉米幼苗上进行侵染,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中上部叶片扩展,形成田间的普遍发病。
该病害在我国北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东北部、河北东北部、北京北部、山东东北部等地区,在南方主要在西南地区的云南、湖北西部、四川西部及北部、重庆东南部、贵州西部及西北部。此外陕西南部和西部、河南西部、甘肃东南部为灰斑病新发区。灰斑病重病田病株率可达100%,一般情况下造成玉米减产5%-30%,严重时可高达80%。
种植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损失最有效的途径。清洁田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25%嘧菌酯1000~1500倍液、18.7%丙环.嘧菌酯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采用8000~10000倍液,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李晓提供,2016年)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苏前富提供)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交通大学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数据库